3月13日—16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联合刘杏林舞台设计工作室共同创排的曹禺经典之作《北京人》将在东城校区实验剧场上演,此次演出持续四天,共演出五场。
演出时间
2025年3月13日—16日 19:30
3月15日 14:30
演出地点
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东城校区)
“中国演剧创排计划”的首部作品《北京人》在中央戏剧学院建院75周年之际重磅推出,这是学院历史上第三次排演此作。1962年,学院第一次排演《北京人》,特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夏淳导演指导1958级表演系学生演出;2009年,学院为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第二次演出《北京人》,由刘立滨教授、罗宇老师共同指导2006级表演系二班学生演出。2025年3月,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联合刘杏林舞台设计工作室通过排演《北京人》向学院建院75周年献礼,向学院名誉院长曹禺先生致敬。
1962年,中央戏剧学院58级表演系演出《北京人》剧照
2009年,中央戏剧学院06级表演系二班演出《北京人》剧照
《北京人》作为曹禺先生的扛鼎之作,蕴含着深厚的中国话剧美学底蕴。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特定时代下人性的复杂与挣扎,是中国话剧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这次重排《北京人》,是中央戏剧学院在构建“中国演剧体系”倡导下的一次实践与探索。演剧方法的建构,在不断的代际接续和大量实践中才有可能。任何纸上的研究,都离不开实践的案例与事实基础。《北京人》的创排,意在以当代角度的演出结构和形态致敬经典,在中国话剧的演出实践中体现中国传统戏曲美学与现代舞蹈的元素,为当代戏剧演出提供有限的经验。
2025年,中央戏剧学院演出《北京人》剧照(摄影:李晏)
本次《北京人》的排演,由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主任曹艳教授担任导演,舞台美术系刘杏林教授担任舞美设计,戏剧文学系主任麻文琦教授及学院校友、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曾夏琰老师担任戏剧构作,剧中角色均由京剧表演专业的师生扮演。《北京人》的排演,借助演员的台词和形体动作,吸收戏曲程式表演方法和经验,通过心理现实主义的表演,进一步挖掘曹禺剧作中人物的丰富性和心理深度。演出以叙事重构的方式展开,以环形叙事的方式打破传统线性叙事,呈现出曹禺剧作的生命热情和剧中各色人物的悲剧性冲突。
剧情简介
曾家大院,暮气沉沉。曾氏家族的显赫早已凋零,只剩一具楠木棺材上漆着世家的体面。老太爷曾皓以参汤续命,长子曾文清深陷鸦片泥潭,妻子曾思懿靠说话的尖酸和分贝维持着家族生活的运转,女婿江泰在酒精里抒发抱负,愫方则把青春消耗在了虚构的想象和无望的等待里。不过,曾家每个人的内心都涌动着改变的愿望:瑞贞欲与愫方相伴出走,文清和江泰的双脚迈出了家门。封闭的世界被他们撕开了裂隙吗?微光是否穿透了黑暗,灵魂是否挣脱了枷锁,棺木合盖的闷响是丧钟还是新生的序曲呢……
2025年,中央戏剧学院演出《北京人》剧照(摄影:李晏)
为什么排演《北京人》
经典剧作生命的延续,在于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的演出阐释。我们希望以当代角度的演出结构和面貌致敬《北京人》,继承老院长曹禺先生的丰厚文化遗产。
无论是戏曲形式和美学原则与舞蹈动作和话剧的融合,还是话剧演出中挪用既有的戏曲音乐、唱腔、动作等经典段落作为素材,或者仅仅是戏曲专业的演员演话剧这件事本身,每个层面都有其实验价值。希望能在这样的排演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发现和进取。
“中国演剧创排计划”的初衷是,我们感到演剧方法的建构,在不断的代际接续和大量实践中才有可能。任何纸上的研究,也离不开案例和事实基础。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愿意为这个计划尽力,为探求中国演剧方法提供有限的经验。
——刘杏林
曹禺先生的《北京人》是一部伟大、细腻,渗透着中国美学的中国话剧。“中国演剧排演计划”选择排演《北京人》,是因为它的文化肌理能够给予我们太多的创作依据。曹禺先生的《北京人》为中国话剧提供了最耐人寻味的戏剧人物。《北京人》不仅仅是一个旧家的故事,它有蜕旧变新的气象,悲凉的底色对应的是生命的长歌。这部有着内在张力的中国话剧,值得我们用中国的节奏、中国的身段、中国的表情不断地排演下去。
——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