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2级曲艺·相声创作表演班毕业实践剧目《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冯巩,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杨发航,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该剧舞台设计孙大庆,该剧导演、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副团长王宏坤和大笑工坊创始人刘涛滔,以及该剧主创团队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副主任、曲艺专业负责人、该剧编剧周泉主持。
发布会现场
曲艺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根据刘恒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反映20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该剧以张大民一家为主线,一家6口人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两间平房里,身处蜗居,收入微薄。张大民用日常智慧不断地化解各种尴尬和矛盾,最终分到住房,带着一家旅游,守得云开见月明。该剧将于10月10日至14日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演出。
2022年,曲艺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央戏剧学院作为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率先开设全日制曲艺本科专业并启动招生工作,成为国家高等曲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2级曲艺·相声创作表演班的毕业实践剧目曲艺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正是曲艺进入戏剧学院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
冯巩谈道,曲艺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创排的初衷就是中央戏剧学院开设曲艺·相声创作表演专业,按照学院的要求,要排一部大戏检验四年所学。“曲艺剧是运用说书人和单口相声的叙述形式,不仅能说,也要能演。但不是进入人物的再现,而是模拟。演员不光是讲述,还要亲力亲为;不仅‘现身说法’,也‘在说法中现身’,要把戏胆、戏核、精彩的细节用曲艺独特的方式穿起来——用第一人称做贯穿,用第三人称去展现。这样能做到言简意赅、节省资金,但是‘废演员’,要求演员‘宽敞’‘有活’。从表现效果来说,曲艺剧‘薄皮大馅’、故事好、包袱足、语言精,能引人入胜。”冯巩高度肯定了该剧的探索和实践,勉励学生们不要做“相声新人”,而要做“新相声人”。
中国曲协在2022年与中央戏剧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又在中央戏剧学院举办“第八届曲艺高等教育峰会”。杨发航介绍道,一直以来,中国曲协和中央戏剧学院、行业和专业,本着“聚力谋划、优势互补、长期合作、特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探索曲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建立曲艺名家专兼职制度、搭建交流互鉴平台和渠道、合作开发曲艺教材、共建曲艺高等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开展曲艺特色学科的课题申报、探索职称评定模式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曲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曲艺人才,推动曲艺艺术传承创新。
“曲艺剧,顾名思义,以戏剧为本体,以曲艺的形式展现。本剧以张小树的视角穿针引线,采用京东大鼓、快板、山东快书、单弦、相声等多样的曲艺形式,描绘张大民一家的日常生活。其中既有感动落泪的情节,也有令人捧腹的桥段;既展现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也褒扬乐天知命的达观精神;既有小人物‘无奈的真诚’,又蕴含悲剧中的喜剧力量。”周泉从创作层面阐述了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在王宏坤看来,因为有电影《没事偷着乐》和同名电视剧两部影视改编作品在前,如何凸显舞台剧的魅力,就成为了本次创作的重点。为此,教学和创作团队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首先,结合22级曲艺·相声创作表演本科班的特点,将话剧和曲艺有机结合,形成以写实为主、写意为辅的戏剧样态,用“生活流”再现剧中生活场景的局促感;其次,在表演层面上重点把握戏剧和曲艺相结合的表演尺度,在不影响剧情走向的基础上,注重曲艺形式的融入;此外,配乐音乐采用传统北京特色的曲风,以传统曲艺风味浓厚的三弦儿为底色,增加地域感和时代感,传递怀旧温情。
发布会合影
曲艺铭刻着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语言表演艺术的密码。在话剧被引入之前,曲艺和戏曲是中国叙事性表演的主体。“从演员训练入手,借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剧表演,结合中国戏曲的表演,融合中国曲艺‘化入化出’‘观演一体互动’‘相生相长’的表演,将助力弘扬民族表演美学、构建‘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的中国演剧体系。”郝戎认为,曲艺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代言式扮演”和“叙述性表演”相结合的一次探索,为将曲艺表演融入当今表演潮流之中、探索民族性的表演艺术风格做出了有益尝试。
原文发表于中国艺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