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艺术报 | 出人出戏,毕业舞台见真章!
——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排演《使馆之夜》侧记
时间:2024-12-19

12月13日至18日,中央戏剧学院镜框式舞台光彩夺目,庆祝中匈建交75周年教学展演剧目、中央戏剧学院与国家大剧院联合教学实践剧目、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2020级歌剧表演班毕业演出剧目——歌剧《使馆之夜》闪耀登场。这部作品的成功上演,不仅是凝聚各方资源、跨文化交流的结晶,也是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恢复本科教学12年以来不断积累总结歌剧教学经验的又一个阶段性成果,更是师生合力在毕业舞台上的再一次精彩绽放。


演出海报


《使馆之夜》(又名《风流寡妇》)是维也纳轻歌剧辉煌时期的代表作,由匈牙利作曲家弗朗兹·雷哈尔谱曲,维克多·里昂和莱奥·斯坦编剧,自1905年在维也纳喜歌剧院首次公演以来,一直盛演不衰。该剧的音乐既保持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又穿插了不少生动活泼、谑而不虐的喜剧性插曲,而且做到了让剧中重要角色的音乐既有鲜明的个性又优美动听。此次该剧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演出由匈牙利多瑙之声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法尔卡什·帕尔担任指挥,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外籍教授奈尔斯·慕斯和表演系副教授蒋博宁联合导演,舞台美术系副教授田君担任舞台设计,匈牙利多瑙之声交响乐团演奏,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2020级歌剧表演班学生为主体进行演出。


聚合各方资源,打造歌剧舞台实践平台

在中匈建交75周年之际,中央戏剧学院代表团于今年4月对匈牙利进行了一次交流访问,主要目的是与匈牙利塞格德大学巴托克音乐学院建立2+2教学合作关系。在访问过程中,中央戏剧学院与匈牙利多瑙之声交响乐团达成了此次在剧目排演上的深层合作。而之所以选择《使馆之夜》这部作品,还有另外一份机缘。“匈牙利诞生了一位扬名世界的轻歌剧大师雷哈尔,雷哈尔开创了奥地利轻歌剧的巅峰时代,而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又有一位奥地利歌剧专家、外籍教授慕斯在这里任教。各个点连缀起来,就特别巧妙。”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党总支书记石垒感慨道。


演出剧照


慕斯介绍,《使馆之夜》是一部杰出的轻歌剧作品,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的社会风貌,同时对表演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演员拥有精湛的音乐演绎能力和高水准的歌唱技巧,还需要展现流畅多元的戏剧台词表达能力、准确的人物刻画能力和优美的舞蹈动作功底。他说,“最重要的是通过歌剧的排演,能够把学生的眼界打开,以及对作品演唱风格的把握能够提高一个层次。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歌剧艺术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并逐渐融入全球歌剧界,选择排演《使馆之夜》对于促进中西歌剧的进一步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部《使馆之夜》也是继去年中央戏剧学院与国家大剧院联手推出2019级毕业大戏——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后的第二次合作。国家大剧院为此次演出无偿提供了刚刚完成第三轮演出的、乌戈·德·安纳导演版本的舞美设计方案、服装、道具等原始资料的版权授权。在石垒看来,这次《使馆之夜》的合作,是双方战略合作关系的有力深化,堪称另一个“天造地设”的契机。石垒表示。“一位成熟的歌剧演员,至少要在30岁以后才能达到歌剧表演的巅峰水平,甚至要到40岁、50岁、60岁。二十二三岁对于一个歌剧演员来说,还是非常稚嫩和青涩的,但这恰恰是把‘双刃剑’,学生们在这个年龄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我们会尽可能聚合各方资源,为学生们提供我们能够提供的最好的舞台实践平台。”


立足“大戏剧观”培养歌剧表演人才

从《费加罗的婚礼》《山村女教师》《假扮园丁的姑娘》《魔笛》《西方歌剧经典荟萃》《茶花女》《冰山上的来客》,到今年的《使馆之夜》,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恢复本科教学12年以来迎来了8个毕业班,也排演了8部毕业大戏,并逐渐总结出一系列歌剧教学经验。


演出剧照


“剧场大幕拉开,不光要让观众看到歌剧歌唱的魅力,更重要的是看到歌剧整体的魅力。中央戏剧学院在专业优势上侧重于人物塑造、舞台呈现、舞台叙事。我们深刻认识到,首先要做好音乐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有了专业的学科保障后,再去综合学院的戏剧优势。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歌剧舞台上发光发热的歌剧表演人才。”石垒总结道,在中央戏剧学院的平台上,歌剧系更加侧重在“大戏剧观”的整体办学理念下,培养具有较高人物塑造能力和扎实声乐演唱水准的歌剧表演综合人才,“既要出戏,又要出人”。

具有奥地利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留学和工作经历的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教师桂楠,近几年一直在协助慕斯开展教学工作,她的角色经常根据需要在执行导演、声乐指导、语言指导、导演助理、指挥助理之间转换。基于丰富的教学经验,桂楠分享了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课程设置的特点和自己的理解:在低年级,以音乐基本功、歌唱基本功为主要课程,同时表演课占有很大比重,由中戏专业的老师教台词和形体;二年级开始由声乐老师教语言,而不是语言老师教语言,更加侧重于歌唱中的语言发音表达;三年级逐渐加入歌剧重唱、歌剧表演课程;四年级开始歌剧片段课程;直到五年级举全系之力排演毕业大戏——有条不紊,稳扎稳打,“一条线就拉上来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研究生李楠也参与了此次《使馆之夜》的排演工作。她认为,毕业大戏是非常重要的教学阶段,在多幕剧的排演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来音乐的演唱和戏剧情节的发展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在歌剧行进的过程中逐渐找到塑造人物的方法。


带领学生重新“创作”舞台

基于轻歌剧具有较多台词的特点,此次《使馆之夜》的演出采用中文和德文相结合的形式,即演唱部分使用德文,台词部分使用中文。在慕斯看来,对于本科阶段的中国学生来说,用德语演出歌剧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说德语和唱德语是很不一样的,歌剧演唱中的重音、句子、歌唱技术方面需要进一步指导。经过这样的历练,学生们未来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也会有一个很好的艺术生涯的起点。而关于中文台词部分,蒋博宁认为,《使馆之夜》里有很多传统大歌剧中较少出现的生活化的对话,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合适的方法把歌剧的发声方式用到说话上,以及更重要的语义的传达上。歌剧演员塑造人物不仅通过音乐的方式,同时也通过戏剧的方式。


演出剧照


慕斯认为,此次排演《使馆之夜》非常重要一点的是根据学生的情况重新创作了这个舞台。慕斯表示,“中国很多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比较害羞,因此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启发他们把内心释放开,很自然地在舞台上表演。”在排演之初,慕斯的训练从一个简单的表演练习开始,就是眼睛看着对方去说台词,“这需要很多次的训练,就像一堵硬墙很难打穿,但是必须一次次地击打,直到把这个墙击破。如果学生们真的有一次做到了把心里的壁垒击破,开始学会用眼睛去跟对手演戏,把自己放下,进入这个角色,之后他们的表演就会容易很多,他们就可以自己开始创作人物”。


演出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2020级歌剧表演班5年级的学生李梓豪在剧中饰演男主角达尼洛,不久前他刚从首届曹秀美国际声乐比赛中折桂归来。谈及演出毕业大戏的体会,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德语歌剧的排演,而且中间加入了很多中文对白。之前我们都是拿着一个完整的本子去演绎,但是这一次我们把自己带入了角色,作为角色本身进行一次再创作。”同时,李梓豪认为,歌剧演员不能把自己全部集中在音乐部分,因为歌剧也是戏剧,表演部分也至关重要。剧中女主角汉娜的饰演者李西子为了准备这次排演,提前去看了国家大剧院的版本,并进行了一些借鉴,但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在表演方面,她重点想要解决如何在舞台上歌唱的同时进行大幅度的行动,“不能站在原地唱,也不能动起来就把声音忘掉了”。不仅是这两位主要演员,中央戏剧学院2020级歌剧表演班整体呈现出品学兼优的特点,在各个声部都有优秀的学生,为整部戏的出色完成奠定了基础。


演出现场

演出大合影


演出结束后,学生们在舞台上的表现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女高音歌唱家张瑜作为匈牙利赛格德巴托克音乐学校教师,这次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演出,她认为同学们用中文表达台词部分和用德文演绎歌唱部分的结合非常完美,在舞台上的呈现非常连贯和精彩。法尔卡什·帕尔表示,“在此次演出中已经可以看到未来艺术家的踪影。虽然彼此之间语言不通,但是我们已经通过音乐的手段融合在了一起。”

石垒感叹,正是因为有这样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团结一心、敬业奉献,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教学系部,歌剧系将立足“大戏剧观”发展歌剧文化传承,让老一辈中戏人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质在新时代接班人的身上熠熠生辉。


原文发表于《中国艺术报》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