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的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2012年主要工作总结;第二部分是2013年需要重点加强的工作。请同志们审议。
第一部分 2012年主要工作
2012年,在教育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二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国际舞台美术专业学生作品交流中心”系列活动、国际舞台美术教育展等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活动,持续提升学院在世界戏剧教育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我们成立了中国戏剧文化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举办了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首届主席会议、全国话剧优秀剧目片断展演暨第二届学院奖(戏剧表演)颁奖典礼,为推动中国戏剧教育、戏剧创作、戏剧管理的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我们成立了音乐剧系、京剧系,恢复设立歌剧系,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戏剧教育体系,进一步凸显学科特色,强化核心竞争力;新校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表导演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1、2号楼、食堂、后勤综合服务楼、理论教学楼、办公楼完成竣工验收程序并投入使用,我们拥有了较好的办学场地和先进的配套设施,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2012年的工作做一汇报。
一、建立戏剧教育的“大质量观”,为推动国家戏剧事业发展、世界戏剧教育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我们秉承的“大质量观”,是指既要注重自身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也要置身于推动国家戏剧艺术发展、推动亚洲、世界戏剧教育发展的事业中。在世界戏剧文化日益多元性和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中国戏剧教育的最高学府,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引领中国戏剧教育发展潮流的历史责任,努力提升民族戏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推动世界戏剧教育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2年,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的筹备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组织召开了首届主席会议,并与成员院校就联盟今后的发展和院校间的交流机制达成共识。联盟每年一届的交流活动由成员院校轮流承办,承办顺序按院校名称首字笔划确定。今年9月,山东艺术学院将承办首届交流活动。作为联盟总部所在地,我院将对联盟日常运行及各项活动的开展进行统筹管理。
2012年,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成为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国家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鼓励高校优势学科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等建立深度合作。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成立了中国戏剧文化管理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全面研究中国乃至世界戏剧文化管理现象,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文化管理新模式;培养有国际视野、有丰富经验的戏剧文化管理高端人才。
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坚持以发展中国戏剧教育为前提,以学院厚重的学术底蕴和学术影响力为基础,在国际组织和学术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学术话语权,发出了代表中国乃至亚洲戏剧教育的声音。
2012年,我院分别向北京市政府和文化部提交建议北京申办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的请示,均得到同意的批复。这项高水平的戏剧演出交流活动,曾多次云集世界戏剧大师的经典力作和各国最具影响力的舞台精品。我院将与国际戏剧奥林匹克组织保持密切沟通,并积极协助北京市政府做好承办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学术支持。
我们进一步拓展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院办和外事处代表学院于2012年8月份访问了印度尼西亚艺术学院、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艺术学院以及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为促进亚太地区戏剧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交流学习、共同繁荣做出努力。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二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
2012年,我们注重加强与世界知名艺术院校和组织的深度合作,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国家剧院、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国立绘画、雕塑与建筑艺术学院、罗马尼亚多瑙河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常规交流机制;我们加强对国际学术资源的利用,聘请外籍专家达97人次,进行短期讲座、中期排戏和长期授课;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派出师生150余人次赴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等18个国家进行教学与创作交流,了解各国的戏剧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模式。
二、建立学科发展的大视野,进一步强化学科特色,完善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是学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以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为契机,我们确立了“整合优势、突出特色、重点发展”的学科建设理念以及“依托传统、适度推新、优化结构”的专业建设思路。
对于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2012年,学院研究生招生新增“戏曲表演理论与实践”、“影视制片管理”和“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方向,巩固原有戏剧戏曲学的学术优势,带动电影、电视等研究领域的发展;重视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建设,2012年,学院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加大了戏剧美学、戏剧理论、作家作品赏析等教学内容,并且使博士生招生向戏曲史论研究方向倾斜,力图通过增加人才储备和培育优秀学术成果,稳步推进了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
2012年,学院整合音乐剧、京剧和歌剧教学资源,成立了音乐剧系、京剧系,恢复歌剧系和重设歌剧表演专业方向。我们在“大戏剧”的概念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戏剧主干专业方向,加强对民族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加强不同戏剧艺术样式的融合与创新。
经学术委员会慎重研究决定,学院恢复戏剧影视导演、舞台设计、戏剧创作、歌剧表演四个专业方向五年制教育,使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国际交流和艺术实践;将艺术管理系更名为戏剧管理系,凸显以戏剧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发展定位。
三、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着眼点,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2年初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创新教学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学院重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务部门组织各系在培养方案中增设实践学分,将原培养方案中的部分课程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行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遴选出由学生团队制作的话剧演出项目并投入运作。
各系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舞台美术系着眼于未来文化艺术行业对舞美人才的要求,开设“空间材料创作”、“工学基础”等课程,建立具有示范性的舞美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戏剧文学系调整专业主课“写作课”的教学方式,将项目实践带入高年级的教学内容中,与校外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戏剧管理系围绕“剧院团规划与发展”、“剧场管理与运营”、“演出策划营销”,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培养适应国家戏剧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
学院继续加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实习演出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国家话剧院被评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刘杏林教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表演系的“完整舞台人物形象创造”课程、导演系的“导演艺术课之多幕剧排演”课程,以及戏文系的《剧本写作初级教程》和《20世纪中国话剧精品赏析》两本教材被评为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12个学生项目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申报为学院争取到325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和6万元的成果奖励资金。
2012年学院设立了继续教育中心,启动高级研修项目,积极发挥学术优势和教学实力,提升社会艺术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创作能力,从而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
四、以完善结构为导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继续为学院今后的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2012年,学院共引进67人,其中事业编制41人,非事业编制26人,是学院近年来人才引进最多的一年。人才引进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完善队伍结构”成为人才引进的一项重要考量因素。2012年新入职的事业编制人员中具备高级职称的占20%,平均年龄为32岁,具有校外专业教育背景的占65.9%。二是侧重引进具有丰富社会艺术实践经验的人才。这类人员约占2012年新引进人才的30%,他们易于将丰富的实践成果引入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三是遵循“科学规划、按需引进”的原则,使人才引进有效满足事业发展需要。2012年,为昌平校区的投入运行以及音乐剧系、京剧系、歌剧系的组建引进的人员占新引进人员的50%以上。
今后三年,学院自然减员预计38人(其中2013年15人,2014年7人,2015年16人);计划引进60人,年均20人。至2015年,学院教职工队伍的总规模将控制在450人左右,和“十一五”末期(2010年)相比,年均净增长10%。学院人才队伍规模将能够满足跨校区办学和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总体需要。
五、以昌平校区投入使用为契机,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
2012年,昌平校区部分建筑投入使用,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年来,我们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这一过程着眼于三个方面:
一是广泛吸收各国国立艺术院校的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近年来我们多次派出管理考察团赴国外交流学习,重点是以发展战略、治校模式、人文管理为主题的行政管理模式;以校园分区、设备配置、生活服务为主题的服务保障措施。2012年随着昌平校区启用的临近,考察项目的安排更具针对性,学习的成果直接运用到管理制度的建构中。二是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切实制定符合昌平校区运行的各项管理规定。按照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分类梳理与重点强化相结合的思路,制定针对昌平校区的整套管理办法,覆盖教务、学生、安保、后勤、图书管理等各个层面。三是重视管理过程中对师生员工的人文关怀。昌平校区的各项制度颁布时均为“试行”阶段,试行期间职能部门汇总师生们遇到的各种问题,每周组织各部门召开3次工作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及时修正制度,努力营造温馨、和谐、舒适、现代的校园环境。
六、加强经费管理,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2012年,学院着重从两方面加强经费管理:
一是合理组织收入,优化支出。学院积极争取财政拨款,扩大拨款覆盖范围;注册登记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广泛吸引社会捐赠。与此同时,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强项目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规范财务制度和业务流程,优化内部控制。全年修订财务管理制度11项,新制定3项;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账务系统实现了网上查询。
全年总收入4.01亿元,其中教育经费拨款11893万元,专项经费拨款8595万元,其他经费拨款1165万元,基本建设拨款14521万元,教育事业收入3566万元,其他收入367万元。全年总支出2.84亿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10861万元,公用经费支出4040万元,专项支出8950万元,基本建设支出4568万元。
截至2012年末,我院总资产3.2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39亿元;事业基金5704万元,其中一般基金5674万元。
通过科学合理调度资金,学院在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新校区顺利运行的同时,继续实现教职工福利待遇稳步增长,各类人员的工资待遇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七、其他工作
2012年,学院其他方面的工作还包括:
完成了第八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工作。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评审,我院获准新增艺术学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确认原有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报《戏剧》入选了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评选的2012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组织“读经典、弘传统、跟党走”、“党在我心中”等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学生戏剧小品大赛、校园歌手大赛、新年联欢会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完成了各项大型活动以及在实验剧场、北剧场、黑匣子剧场上演的21台教学实习演出任务。
完成昌平校区表导演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楼、西大门以及东城校区教学楼、实验剧场、科研活动中心等场所的30余项基建工程。
审计部门进行3名中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新校区建设实施全过程审计,保障学院经济活动健康运行。
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员工安全教育活动;圆满完成敏感时期的安保维稳工作。
第二部分 2013年需要重点加强的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们对进一步巩固学院在国家乃至世界戏剧教育领域的学术地位付出了诸多实践,对构建跨校区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做了尽可能多的努力,对学院今后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确立了更为清晰的思路。
我习惯把学院比作一辆客车,它载着全院师生员工,正在通往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的路上快速行进。客车的行驶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一些不熟悉的路段,甚至我们需要派出先遣队提前摸清情况、排除障碍。各方面通力合作、默契配合,才能保证我们的车辆一直朝着既定方向健康行驶。
2012年,学院租用的仰山桥高职校区和东公街宿舍相继到期,短期内我们很难再租到其他合适的校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学院决定启用昌平校区已经竣工的部分建筑,2012级新生和原高职二年级学生入驻新址。做出这个决定,意味着我们必须克服各种困难。
首先是工程验收过程中的困难。已经竣工的项目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消防、人防等多项验收程序,如时间拖延,就会影响正常开学。为避免出现被动局面,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将昌平校区开学时间推迟了一个月。同时,筹建处和相关部门的同志齐心协力,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加紧办理完成各项验收手续,为顺利开学争取时间。其次是昌平校区使用之初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统筹协调各项工作,我们成立了新校区筹备与管理办公室,并且抽调教务、学生、后勤、保卫、图书馆等部门共约30余人,承担起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昌平校区启用之初,这些同志除了在工作上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办公环境方面也经历了许多艰辛。例如,由于时间紧迫,当时使用的办公家具粘结剂味道很重,工作人员只能放置菠萝和柚子皮来净化空气。比如我们仍有一些项目处于施工阶段,不分昼夜的噪音和粉尘难以避免。还有其它类似问题我不再例举。
我想说,学院应当感谢首批入驻昌平校区的同志们,是这些同志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全心付出,使昌平校区的工作一步步走向正轨,使学院能够按计划稳步发展。
前面说了一些工作中的细节,是希望教职工能够全面了解学院在校园建设方面的举措,同时能够深刻理解学院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作重点、难点。下面,我将2013年的几项重点工作做一说明。
一、心系“中国梦”,继续引领我国戏剧教育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贯穿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主线,将其赋予时代性的解读,最根本的含义是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定。国力的强盛离不开教育进步、科技创新,而人民的幸福更是包含了文化繁荣、精神富足。因此,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大学职能来理解,我们所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在“中国梦”的范畴里,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们一直致力于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戏剧艺术,选择性地吸纳世界戏剧文化精髓,实现国家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戏剧教育,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创作优秀的舞台艺术精品。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更要瞄准国家对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需求,继续培养舞台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在科研方面,要着眼于戏剧艺术领域的前瞻性和先导性问题,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结合国家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加强协同创新,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实现中戏人追求卓越的梦想。
从2004年亚洲戏剧教育中心的酝酿,亚太地区戏剧教育联盟的推进,到2007年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的建立,从正在筹备的2014年世界戏剧教育大会、世界戏剧评论家大会,到2017年世界舞台美术大会,都将是实现“中戏梦想”的一个个重要环节。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中戏梦”的话,那就是,我们要实现“办世界上最好的戏剧影视教育”。
“求真,创造,至美”是学院的校训,是我们坚持多年并将继续秉承的办学理念。在“中国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之下,相信“中戏梦”会更加坚定有力,也会更加充实饱满。
二、积极筹建新的本科专业方向;逐步取消专科层次教育
依托传统优势学科资源、拓展优势学科新的增长点,仍然是我们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中要继续坚持的工作思路,也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计划2013年增设戏剧教育专业方向和舞剧表演专业方向,争取这两个专业方向能在2014年招生。我们将严格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做好新专业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学院将有针对性地引进具备较高专业水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从年龄、职称、专业等多方面考虑,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二是组织专家进行新设专业的设计论证,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三是整合教学资源,做好教材建设,将学院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教材充分体现,并有效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四是根据新建专业的教学要求,做好办学条件的准备工作,为新专业的开办提供硬件保证。
5年前,教育部曾明确要求部属院校不再开办专科层次教育。据了解,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甚至北京市属的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均已陆续取消了专科教育。我院当时因办学场地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尚不具备将专科教育完全转为本科教育的条件。经与教育部协商,我院承诺逐年减少专科招生比例,待新校区投入使用后正式取消专科教育。如今新校区已经启用,我们要在近两年,有计划地将现有的专科教育逐步转为本科教育,建立起适合世界一流艺术院校发展定位的学历教育层次。
三、做好昌平校区的施工项目和维修改造工程
截至目前,昌平校区已有8栋建筑投入使用。目前正在办理留学生楼、外国专家楼、体育馆等三项工程的施工许可证,预计下月开工,2014年竣工。此前遇到阻力的影视教学楼、剧场及制作中心、舞美教学楼等三项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协调,近期正在进入规定程序,力争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此外,针对已投入使用建筑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还将进一步完成内部装修和加工改造工程。比如,学生宿舍楼有一段未设计并安装水箱,给学生洗澡带来不便,为此我们将在今年暑期进行改造;我们计划对研究生公寓的周边环境设施进行完善,提供给青年教职工使用;对表导演教学楼露天剧场进行全面改造;进行校区电路改造、河道加固改造、园林设计修整、校园景观设计工程等。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我们注重校园文化的保持和发展,将东城校区的一些文化符号运用到昌平校区;注重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培育标志性的校园景观文化。
四、继续加强东城校区的建设
1949年10月,还是国立戏剧学院的筹创阶段,中央政务院将北洋政府总理靳云鹏的宅第确定为戏剧学院的校址,也就是今天的东棉花胡同39号。从此,这片精致玲珑的校园就承载了中戏无数个成就与辉煌,也成为每一位中戏人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办学场地的狭小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成为我们建设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历经10余载,倾尽全力建设了新校区,从根本上解决了办学空间问题,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我们计划将一、二年级学生安排在昌平校区学习,便于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打好专业基础,而三、四年级学生还将继续留在东城校区,便于参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
尽管学院管理主体将搬迁至昌平校区,但东城校区仍是学院的根基所在,依然是展示中戏卓越的窗口,并在未来3至5年内继续承担招生、演出、举办学术活动和重要接待等任务。学院将会继续加强东城校区的管理保障和校园基本建设,使之成为既有厚重历史底蕴,亦具现代管理文化的新型校园,延续中戏的成就和辉煌。
五、持续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我们的教职工对学院普遍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是中戏的组织文化,也是我们的特色与优势。我们希望教职工将这份感情转化为责任心、执行力,进一步成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一方面是宏观的战略管理,教职工特别是处级以上干部应该具有“宏观全局”和“科学发展”的大局观,能够从学院发展战略的高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微观的制度建设,包括要尽快填补管理工作中的制度缺失,要与时俱进地修订、完善执行中的规章制度,要切实有效地将制度条例落在实处,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两个问题。
一个是完善资产管理。近年来,随着学院建设昌平校区,并且逐年加大对东城校区的资产投入,学院的地产、房产及各类资产市值约增加了20个亿。资产总额大幅增加,对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学院资产不流失、不无谓损耗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合理配置满足教学、科研和学生实践的要求,保证各项资产物尽其用、高效运营,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学院正在研究管理方案,计划在队伍建设和机构建制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并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工作机制,使办学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助力构建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的发展进程。
另一个是加强成本管理。跨校区办学模式,办学成本较以往将大幅增加。前不久,教育部下发了《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合理经费开支,控制办学成本,是当前教育系统重点加强的工作,也是我们今后应当贯彻的工作理念。学院将科学合理地做好经费开支,促进节能减排;我们每一位教职工也应建立成本管理的概念,杜绝铺张浪费和过度消耗。
同志们,今年6月,我们计划用15天左右的时间,完成学院管理主体从东城校区搬迁至昌平校区的任务。前面提到的家具污染室内空气的问题目前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5月份又将有3项工程开工,大规模施工和日常办学交叉带来的问题还会更多。希望我们的教职工能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理解学院的发展战略,理解本部门、所在岗位在学院发展战略中的位置和作用,把学院的战略思想贯彻到本职工作中,做好具体工作。
尽管创建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的道路还会有很多崎岖坎坷,我们深信,只要我们的教职员工团结在一起,扎实工作,积极进取,我们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徐翔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