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央戏剧学院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时间:2015-06-08


中央戏剧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院校,是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和世界戏剧院校联盟秘书处所在地,是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国际大学生戏剧节活动基地,是世界著名艺术院校。学院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戏剧教育席位。现任党委书记刘立滨,院长徐翔。


一、学院概况


中央戏剧学院现有两个校区,东城校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昌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宏福中路4号。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学院设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音乐剧系、京剧系、歌剧系、舞剧系、戏剧管理系、电影电视系。本科专业设置有:表演专业、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院具有戏剧与影视学和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学院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还拥有中国唯一的表演专业领域国家级教学团队、唯一的导演专业领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唯一的音乐剧表演教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唯一的戏剧影视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是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表演艺术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导演艺术委员会、中国舞美学会、国际舞美组织中国中心、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戏剧文化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所在地。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中央戏剧学院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继承中华民族美学传统,博采众长,厚基础、重实践,秉承“求真、创造、至美”的校训,致力于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戏剧影视艺术精英人才。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成为闻名中外的艺术家、学者、教授和作家,为中国戏剧影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面向未来,中央戏剧学院将牢牢把握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拓宽办学思路,加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和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世界戏剧教育的多边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质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艺术院校。


二、本科教育教学基本情况


学院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整体布局和自身七十余年办学实践出发,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艺术院校”的战略发展目标,规划实施有效,学院各项事业得以全面协调的发展。

2014年,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坚持党委的领导下,科学谋划、统筹发展,全面探索现代大学管理模式,举全院之力,向创建“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目标稳步迈进。

近年来,学院不断推进国际国内戏剧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继续坚持戏剧教育的大责任意识,巩固学院在国际、国内戏剧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2014年,学院成功举办第六届世界戏剧奥林匹克活动、联合国戏剧教育席位系列活动、第一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暨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第二届国际剧院团管理大师班、2014“国际舞台美术教育交流中心”系列活动、第二届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交流活动、第九届中国话剧金狮奖、第四届“学院奖(戏剧表演)”,顺利完成世界戏剧院校联盟秘书处由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向中央戏剧学院的迁移工作。

在本科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定位方面,学院坚持“服务中国,面向世界”,通过深化国际间合作交流,提升中国戏剧艺术教育面向世界的影响力,培养具有国际戏剧艺术视野的戏剧影视精英人才。

为充分保障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学院在师资配备、教学经费、教学设施等方面给予本科教学最优先的保障,为本科教学工作提供最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2014年学院继续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逐步缩小专科(高职)办学规模。


(一)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014年,学院继续积极推进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在不断巩固、发展学院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主动适应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需求,逐步调整专业布局,发展本科新专业方向。学院现设有7个本科专业,23个专业方向;共有12个本科教学单位,分别为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音乐剧系、京剧系、歌剧系、舞剧系、戏剧管理系、电影电视系、基础教学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学院本科各专业设置情况见表2.1.1。


表2.1.1:中央戏剧学院2014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专业

专业方向

学制(年)

所属院系

1

表演

话剧影视表演[1]

4

表演系

2

戏剧影视导演

戏剧影视导演[2]

5

导演系

3

戏剧影视导演

戏剧教育

4

导演系

4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舞台设计[3]

5

舞台美术系

5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舞台绘景

4

舞台美术系

6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舞台灯光

4

舞台美术系

7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舞台化装

4

舞台美术系

8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舞台技术

4

舞台美术系

9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舞台服装

4

舞台美术系

10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电脑美术设计

4

舞台美术系

11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演艺影像设计

4

舞台美术系

12

戏剧学

戏剧史论与批评

4

戏剧文学系

13

戏剧影视文学

戏剧创作[4]

5

戏剧文学系

14

戏剧影视文学

电视剧创作

4

戏剧文学系

15

表演

音乐剧表演

4

音乐剧系

16

表演

京剧表演

4

京剧系

17

表演

歌剧表演

5

歌剧系

18

表演

舞剧表演

5

舞剧系

19

戏剧影视导演

演出制作

4

戏剧管理系

20

戏剧影视导演

影视编导

4

电影电视系

21

公共事业管理

影视制片管理

4

电影电视系

22

戏剧影视导演

影视制片

4

电影电视系

23

播音与主持艺术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

4

电影电视系


(二)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我院人才培养层次涵盖本科、专科(高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同时接收获得“国家政府奖学金”的非学历教育进修留学生。学院2014年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见表2.2.1。


表2.2.1:中央戏剧学院2014年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

学生类别

人数(人)

普通本科生

1383

普通专科(高职)生

413

硕士生

271

博士生

64

本科留学生

15

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

16

进修生

4

折合在校生人数(人)

2427

全日制在校生数(人)

2166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含本科留学生)

64.54%




注:1、测算人数含港澳台侨及定向生;

2、进修生数指进修及培训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学生数;

3、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4、全日制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研究生数+留学生数+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进修生数。


(三)本科生源情况


2014年,学院本、专科计划招生595人,其中本科495人,高职(专科)100人,本科21个专业方向、专科(高职)1个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学院十系共报考30254人(外埠南京、成都考点3360人),34386人次,比2013年增加8249人。为支持新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新疆文化事业发展,学院继续做好新疆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培训工作。2014年,共有3个专业方向在疆招生,其中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创作两个专业方向招收新疆文化艺术定向人才,舞剧表演方向招收少数民族协作计划考生。2014年,学院本科录取495人,全部报到;高职(专科)录取100人,报到98人。


三、师资条件与培养


(一)师资条件基本情况


2014年,学院制定了教职工队伍五年发展规划,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着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为学院教育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全年学院共引进人才31人,其中应届毕业生10人,从外单位调入和引进具有丰富艺术实践经验的人才6人,非事业编制聘任人员15人。学院现有事业编制教职工400人,非事业编制聘任58人,劳动合同制员工116人。2014年,共有47人通过学院专业技术职务委员会评审,其中正高5人,副高15人,中级27人。截至2014年末,学院共有正高级职称人员67人,其中教授55人;副高级职称人员86人,其中副教授71人。本科生师比达8.84:1。2014年中央戏剧学院师资队伍结构见表3.1.1。


表3.1.1:中央戏剧学院师资队伍结构统计表

系别

专任教师

(人)

职称(人)

学位(人)

年龄(人)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无职称

博士

硕士

学士

无学位

35岁以下

36

-

45

46

-

55

55岁以上

表演系

40

9

14

12

3

2

7

26

5

2

10

18

7

5

导演系

13

4

5

4



5

4

4


3

3

4

3

舞台美术系

48

13

13

18

4


3

34

9

2

14

10

15

9

戏剧文学系

28

11

11

3

2

1

12

15

1


4

11

8

5

音乐剧系

13

2

3

4

3

1


8

4

1

6

4

3


京剧系

9

3

1

1

4



7

1

1

6

1

1

1

歌剧系

13

3


4

5

1


11

2


10


2

1

舞剧系

11

3


1

5

2


8


3

9

1

1


戏剧管理系

14

3

4

6

1


3

11



5

6

2

1

电影电视系

24

3

11

8

2


9

13

2


6

15

3


基础教学部

12


4

7

1


1

8

2

1

6

3

2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5

1

1

1

1

1


5



3

1

1


非教学单位具有教师资格

14


4

9

1


1

11

1

1

4

7

1

2

合计

244

55

71

78

32

8

41

161

31

11

86

80

50

28

注:1、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14年8月。

2、年龄结构按35岁以下、36-45、46-55、56岁及以上分类,以9月1日满周岁计算。


(二)师资培养


学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坚持以实施“126”工程计划为引领,通过入职培训、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英语培训和教师在线学习培训构建了基本培训体系;通过实施青年教师艺术实践工程,为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和艺术创作能力提供了发展平台;依托教学考察、参加国际会议和戏剧节、出访讲学、专项培训学习构建了涉外培训体系,在俄罗斯、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罗马尼亚、印度、日本、韩国等都有中戏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能力的身影。通过引导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关注青年教师的科研视野并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高,实现了“事业留人”。同时,学院充分利用外籍教师和名誉教授资源,为学院教师提供有针对性地学术交流和观摩学习机会。

此外,学院坚持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教职工队伍的能力。2014年,学院专门聘请艺术剧院导演彼得罗夫为青年教师排演剧目《樱桃园》,中青年教师秉承表演艺术创作的规律与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美学传统与艺术创作表现手段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排演经验,不断丰富自身教学与实践经验。经过两个半月的排练,《樱桃园》与2014年9月在学院东城校区实验剧场成功上演20场,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借此机会,学院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对国外优秀剧院的排演方法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对演员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进行了一次清晰的梳理。


(三)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


学院严格主讲教师资格认定,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并将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绩效考核、岗位聘任的重要条件,逐渐形成了教学水平、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协调并重的教师质量建设体系,各专业教师坚持将高质量学术成果融入教学、深厚专业创作经验回馈教学、国际戏剧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引入教学,实现学院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2014年学院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83.64%;参与低年级本科课程教学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80%。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24.61%;教授主讲低年级本科课程数占教授授本科课程总门次76.22%。与2013年相比,教授参与本科基础教学,特别是低年级课程教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四、教学条件与利用


(一)教学基本设施


学院现有两个校区,东城校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昌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宏福中路4号。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多年来,学院致力于以国际化标准不断提升和改善学院的办学条件,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艺术院校。


1、教学行政用房、实验室建设情况


学院始终保持教学及行政场所的投入力度和建设力度,努力为教学、科研、实践提供一流的场地和设施保障,营造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现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34.11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达10.88平方米。

2014年,学院按照国管局要求采用自主招标和招标平台的方式进行了基建工程招标,加强了对相关手续、审验流程的规范化操作。昌平校区完成了影视教学楼、剧场及制作中心、舞美教学楼等工程的招标备案工作,取得了影视教学楼等三项工程的开工许可证并正式开工,计划2015年底竣工。体育馆、留学生宿舍、专家楼工程完成了结构工程部分,消防、幕墙、空调电梯、弱电等分项工程已陆续开工,太阳能系统、游泳池水处理系统分项工程也已完成招标工作进入施工准备阶段。工程质量上,学院将工作重心放在施工安全、施工质量、国家投资效益保障三个方面。施工安全方面,重点加强了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工人入场安全教育、安全措施配备、监理监督及院方现场监督,严防死守,消除隐患,做到全年没有发生一例安全事故,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开展。施工质量方面,狠抓监理的现场监督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当即限期整改和整改后验收,不疏漏每一个环节;利用监理例会进行督办,杜绝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国家投资效益方面,涉及与投资有关的项目变更,无论大小,学院都会本着国家投资合理使用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认真组织有关人员,有关部门论证、审核,确保项目使用功能完整性的基础上,使国家资金利用效益最大化。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引进情况


2014年,学院陆续对两个校区的教学科研设备进行升级或改造,全面提升学院教学科研设备的整体品质,为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根据实际教学需要,2014年,学院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两千余万元,现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3.9万元。


3、图书馆建设情况


2014年,学院进一步加大图书馆建设和投入力度,以建设特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图书馆为目标,通过加强文献资源建设、馆舍硬件设施建设、自动化设备投入及馆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与质量。同时,学院亦十分重视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逐年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重视馆员在职学习,帮助馆员更好地服务读者,进而使学院图书馆适应信息资源服务高速发展的趋势,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可持续的学术支持。截至2014年底,学院各类纸质图书、纸质期刊、电子图书与期刊、数据库总计达52万,其中生均纸质图书5.53册、生均纸质期刊0.24份。


(二)教学经费


学院秉承“服务中心工作,科学配置资源,提高资金效益”的指导思想,重点突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学经费的优先投入,坚持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年加大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了生均四项经费的持续增长,为本科教学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服务保障。2014年,学院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177.78元;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达97.75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436.68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780.58元。


五、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


(一)专业建设


根据戏剧艺术和戏剧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学院的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学院构建了以表演、导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传统优势专业为引领和依托、以公共事业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等新办专业为拓展和外延、结构合理、良性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在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院以深厚的戏剧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世界戏剧影视教育的最新信息为导向,以持续提升传统优势专业在国内外的优势地位为重点,“扬优,扶新”,不断总结和发展传统优势学科,及时把握世界戏剧影视艺术领域变化的最新信息,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顺应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保证戏剧教育的优势,适度扩大关联紧密专业的覆盖面,拓展新兴学科和专业方向。

同时,为持续巩固高水平的本科教学质量,学院在保持现有在校生规模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履行“不扩招”承诺,经充分论证及研究,整合现有教师资源,拟于2015年起全面停止专科招生,全力保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管理与教学规范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要求,学院对教学和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梳理。借助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教学管理工作例会、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总结会等机会,向系(部)主任、教学秘书传达文件精神,进行工作部署。

同时,按照通知要求,坚持从最基础、最细小的环节做起,加强对教师教学规范和系(部)教学管理工作情况的督促和检查,要求任课教师严格遵循教学规律、教学规范、教学纪律,确保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有序和规范,切实保障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三)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近年来,学院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通过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为学院本科教学改革提供助力。

2014年学院参与申报了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北京市教学名师和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等项目。导演系姜涛老师的“中小学戏剧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项目被评为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导演系王良波老师的“创建音乐戏剧导演专业可行性研究”和舞台美术系刘峰老师的“现代戏剧影视道具技术实践教学研究”被评为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面上项目;电影电视系武亚军老师被评为第十届北京市教学名师;50个本科学生项目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完成2009年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验收工作,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工作,2013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期检查工作。


(四)教育教学改革


2014年,学院各系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大胆实践。表演系声、台、形、表、戏五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取得了预期成效,让话剧影视表演和京剧表演专业方向的学生实实在在获得了教学改革所带来的益处。戏剧文学系通过学科专业调整,增设戏剧学(戏剧策划与应用)本科专业方向,拟于2015年开始招生;电影电视系顺应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的需要,针对国内外影视编导行业的新趋势,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将戏剧影视导演(影视编导)专业本科学制由四年调整为五年,拟于2015级学生起执行。除此之外,学院完成了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表演专业本科2+2双学位项目的所有筹备工作,并于2015年正式启动首批校际合作本科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


(五)实践教学


“重创作、重实践”是学院开展本科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学实习一体化是学院具有鲜明特色的基本实践教学模式。学院构建了涵盖各专业、各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实践剧场建设等保障体制,积极开展社会艺术实践和国内外艺术交流活动,有力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品质。

根据2014年新修订的各专业方向培养方案,除课程环节所包含的实践教学内容之外,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专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表演专业平均比例8.18%、导演专业平均比例9.23%、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平均比例10.49%、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平均比例8.34%、戏剧学专业平均比例6.70%、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平均比例9.1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平均比例7.73%。学院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规定,课程每周1学时,行课18周(18学时),每学期计1学分;实践教学每周1学时,教学周18周(18学时),计0.5学分。以此,充分鼓励师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实践教学活动中。

2013-2014学年,学院本科层次教学实习演出剧目近20个,共计演出百余场次,包括2010级戏剧影视表演(1)班《白鹿原》,2010级戏剧影视表演(2)班《教育的果实》,2010级戏剧影视导演班《如影随形》,2011级戏剧影视表演新疆班《罗密欧与茱丽叶》,2011级戏剧影视表演班《海鸥》、《无人生还》及《都是我儿子》,2011级音乐剧表演班《拜访森林》,2011级戏剧影视导演班《玩“命”娱乐》,2011级京剧表演班折子戏专场及《四郎·叹》,2012级话剧影视表演儿艺班《拿箱子的人》。

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学院继续积极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将学生项目的实施由“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转换,使之与学生培养方案相结合。强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独立开展实战练习。2014年,共有50个学生项目被列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35个学生项目与本科教学演出剧目相结合,在学生与学生、项目与项目的相互配合下,使剧目完整呈现,项目成果显著。另外15个学生项目分别组建5个剧组,完成微电影《末吉之家》、《美国有个永和县》、《夏天所知道的一切》、《有雨的春天》、《不能独行》的拍摄,部分影片作品获得了影视教育界的广泛好评,并已在国内斩获奖项。


六、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坚持本科教学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强化为本科教学服务的意识,一直是学院工作的重点。一方面,学院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分析形势、研究对策、重点监控,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具体工作上,学院领导还亲自参与各类本科教学规章制度体系的论证、实施等具体环节,参与听课和剧目审查,及时掌握和监控教学动态,关注教学成果,分析教学反馈信息,及时有效地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学院坚持正确处理本科教学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不断增强服务教学的意识,端正服务教学的态度,认真履行服务教学的职责,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三项职能中,始终把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放在首要地位。在财务预算和经费使用上,学院对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和更新、特色专业和示范课程建设、国内外教学和学术交流、高层次学术人才引进、学生国内外教学实践等与本科教学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给予优先保证和重点支持;各行政和教辅部门,努力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保证师生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和学习,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学工作的运行和有效实施更趋规范和科学。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后勤保障教学一直是学院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执行


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实行学院——系(部)——教研室——班级四级管理,以系(部)为基础,学院为实施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院级为主导的系统化管理。系(部)作为基层的教学管理单位,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学院作为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同时对系(部)的监控、评价结果进行确认。

2013-2014学年,学院各系(部)不定期查课累计百余次,由教务处组织集中查课十余次,主要检查全院学生出勤及学生学习风貌情况、教师出勤及教师课堂准备情况。学年内,召开系部主任例会6次,教学秘书工作会12次,全院期中教学检查工作会两次。

为进一步规范学院各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升教学管理服务水平,教务处于2014年末开展教学管理规范专项检查工作,对学院表演系、戏剧文学系、戏剧管理系、基础教学部四个教学单位率先进行检查。各教学单位基本能够按照教学管理规范对教学档案进行存档及管理。从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至今,各教学单位的教学档案均较为完整。通过专项检查,进一步突出学院近年来对于严格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及严肃本科教学规章制度执行的工作重点。同时要求各教学单位在教学管理工作规范上应继续“查缺补漏”,寻找教学管理工作亮点、突出专业教学特色、展现专业教学优势。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学院常年坚持进行学生评教工作,并定期召开学生意见征求会,了解学生对学院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需求。这些工作不仅加强了学生和学院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院教学的科学化、正规化建设,对本科教学的改革和提高起到了全方位的推动作用。2013-2014学年学生评价的有效课程门次[5]495门次,其中90分以上课程占有效课程门次97.78%,无80分以下课程。从2013-2014学年学生整体评教情况来看,学生课程满意度较高,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对于部分学生及教师反映的教学问题,通过学院有关领导、系(部)主任、各教研室主任以及教学管理干部进入课堂随机听课的形式进行摸底调查,再对问题进行充分判断后做出处理,逐渐将领导干部听课化作一种了解教学、检查教学、监督教学的长效制度。2013-2014学年,学院各级领导干部均能够按照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办法要求进入课堂听课。


七、学生学习效果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理论的自觉性、较高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对各种美学思想及理论分析借鉴的能力,具有扎实全面的基本技能、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及活跃的创作能力,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创作和实践能力的一致评价。


(一)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


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共计314人(含留学生5人),毕业314人;授予学位309人(含留学生4人)。


(二)学生就业情况


学院健全就业工作体系,多方位多层面开展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实践能力强、专业能力强,成为中国戏剧影视创作以及戏剧影视理论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在用人单位中获得很高的评价。

与2013届毕业生相比,2014届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就业人数明显增加。这得益于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用人更加灵活;同时,文化、艺术、传媒行业迅猛崛起,民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因此,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变得更加务实。而随着国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导向,学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选择自主创业,真正将“所学”化为“所用”,实现先创新再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趋势。

2014年,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65份。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总体的77%,百人以上规模数量占总体的45%。62%的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需求表示增加;88%的用人单位有意向与学院建立实习基地;83%的用人单位对学院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更加显著。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面向上所付出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三)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学院不断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并通过体育课程结构调整,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身心迎接来自工作和学习的挑战。近年来,学院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八、特色发展


我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其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必须对于自身在整个国际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清醒的自我认识。中央戏剧学院作为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将以传承历史文化、繁荣社会文化、交流民族文化为使命,将引领中国戏剧艺术教育为己任,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走为国家及世界输送高品位、高规格、高水平的戏剧影视艺术人才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继续坚持戏剧教育的大责任意识,巩固学院在国际国内戏剧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学院历来重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平等交流。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促进不同的戏剧文化、戏剧理念和方法相互吸引、相互学习,共同丰富、取长补短。


1、第六届世界戏剧奥林匹克活动


世界戏剧奥林匹克活动时国际戏剧界的文化盛会,此次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为让中国戏剧与国际戏剧的融合交流提供了有利契机,让中国戏剧人对戏剧的形式和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让广大戏剧爱好者亲身感受了戏剧的多样性和艺术魅力,加深了国人对戏剧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对戏剧艺术的普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战略意义。

作为参与单位,学院为此次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并选送了独角戏《乡村往事》参演。为此,学院已做了两年多的准备。通过选派专人对第五届戏剧奥林匹克活动现成的运营情况、剧场情况和演出情况等进行了全面考察,获取了前四届活动详细的筹办资料和第五届全部筹办资料;同时把世界戏剧奥林匹克的全部委员邀请到北京,共同交流研讨、实地参观考察,最终通过两会提案的形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现在看来,无论是对国际戏剧的发展还是对国内戏剧的繁荣而言,学院所付出的辛勤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2、联合国戏剧教育席位系列活动


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着眼于“引导和研究世界戏剧发展”目标,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自2013年学院正式取得联合国戏剧教育席位以来,学院成立了专门团队,专题研究了教席的使用和发展问题,确立了清晰的工作方案。

2014年9月,学院在昌平校区举办了教席成立以来的首次大型活动——“第一届亚洲传统戏剧工作室”。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四个国家传统戏剧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师生开设了中国戏曲工作室、日本歌舞伎工作室、印度梵剧工作室和韩国唱剧工作室,为期近半个月的工作室为亚洲国家传统文化的相互对话、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为研究传统戏剧对当代创作和表演艺术的影响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3、世界戏剧院校联盟秘书处迁移


2014年10月1日,世界戏剧院校联盟秘书处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正式迁至中国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学院为秘书处提供了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秘书处的到来,不仅提高了中国在世界戏剧大格局中的地位,也为学院师生认识世界戏剧院校和戏剧教育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同时,我们有关戏剧教育的声音也可以通过秘书处很有效的传达到世界戏剧领域的各兄弟院校。


4、第一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暨第三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


2014年5月,由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TEC)主办的第一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暨第三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在学院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世界戏剧发展中的亚洲戏剧和戏剧教育的发展为主体,得到了国际剧协(ITI)、国际戏剧研究联合会(IFTR)、国家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三大国际戏剧组织的鼎力支持。来自18个国家的20位特邀专家以及15所ATEC加盟院校的约200名国内外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暨戏剧节。


5、国际剧院团管理大师班和国际演出制作管理大师班


2014年6月和9月,戏剧文化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先后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剧院团管理大师班”和“国际演出制作管理大师班”。8位中外专家围绕“演出制作管理”展开研讨和交流,就“商业演出的营利模式与运营管理”的主题进行充分阐释与讨论。这些活动为学院教师了解国际剧院团管理情况、洞悉商业演出运营管理趋势,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专业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创新。


6、国际舞台美术学生作品交流


舞台美术系举办了2014国际舞台美术学生作品交流活动,共有来自国外20所院校和国内6所院校的9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此次系列活动分为3个部分:北京国际双年展、工作坊、讲座。此次展览最重要的“杰出青年设计师”大奖由莫斯科戏剧艺术学院的学生获得,3名“杰出青年设计师提名”奖分别由华沙艺术学院、赫尔辛基艺术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获得。通过此次作品交流打开了学生的眼界,也促进了学院教师的教学交流和创新。


7、第二届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交流活动


“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是中央戏剧学院倡议发起、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戏剧教育学术交流平台。继首届交流活动在山东艺术学院成功举办后,2014年11月,第二届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交流活动在广西艺术学院举行,教育部体卫艺司领导出席开幕式,全国23所高等艺术院校及开设戏剧类专业的普通高校代表全程参加了交流活动。在前期多方努力和精心准备的基础上,活动期间联盟召开了第二次主席团会议,就联盟成立以来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一致通过了一批极具针对性的措施,并以会议决议的形式予以固化,为联盟的后续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对国内戏剧教育教学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8、第九届中国话剧金狮奖


2014年,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话剧金狮奖颁奖典礼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系陈好老师、导演系姜涛老师、舞台美术系张庆山老师、戏剧文学系陈小玲老师、戏剧文学系胡薇老师和戏剧管理系白雪皎老师分别获得“第九届中国话剧金狮奖”的表演奖、导演奖、舞台美术奖、编剧奖、评论奖和管理奖,表演系徐平老师和电影电视系武亚军老师获得园丁奖。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在此次金狮奖单项奖的评比中全面开花,既是学院教师能力水平的真实体现,更是学院整体教师队伍实力的缩影。学院作为国内戏剧教育的最高学府,在今后的戏剧教育教学中,将继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确保国内戏剧领域排头兵的位置不动摇,进而在国际戏剧教育领域拥有更多的学术话语权,在世界戏剧大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9、第四届“学院奖(戏剧表演)”


“学院奖(戏剧表演)”是中央戏剧学院于2011年创办的话剧表演奖项,旨在展现戏剧艺术创作的优秀成果,表彰优秀表演艺术人才,促进戏剧表演艺术的创作、研究和教学,为戏剧艺术的繁荣做出贡献。2014年10月,全国话剧优秀剧目片段展演暨第四届“学院奖(戏剧表演)”颁奖典礼活动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进行了片断展演。本届学院奖(戏剧表演)严格遵守“学术性、国际性、现场性”的原则,邀请来自保加利亚、韩国、瑞典、俄罗斯、日本的5位国际专家和3位国内著名表演艺术家以及学院的3名教授担任评委;根据演出情况现场投票、当场计算,评选出最佳主角、最佳配角两个奖项。


(二)建设特色专业,打造国际化艺术教育品牌


学院在建立之初就已经具备了光荣的革命传统、深厚的艺术传统和较为科学的教学体系。进入新世纪,学院继承优秀办学传统,明确办学思路:以“育人”为中心,以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戏剧影视精英人才为目标,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坚持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和办学条件,走戏剧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具有中国特色内涵式发展的办学道路。

为满足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需要,学院于2014年增设戏剧影视导演(戏剧教育)专业及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演艺影像设计)专业,并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完成了新增专业(方向)的申报、师资配备等工作。这两个专业方向的增设,不仅是学院完善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对于合理设置综合类艺术院校的本科专业、适应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亦是学院面向社会需求、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举措。

为积极推进高等艺术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强表演艺术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2014年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共同开始筹备话剧影视表演本科“2+2”双学位校际交流项目,拟于2015年起正式实施。“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学院始终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戏剧艺术院校。而国际化并不是要趋同化,而是将本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融会贯通,实现中西合璧。我国戏剧艺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世界,走民族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获得发展,才能在世界戏剧艺术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学院希望通过该“2+2”项目的实施,把自身的特色学科推向国际,以期进一步提高自身强势学科的水平,进而提升我国戏剧艺术特色院校的国际地位和品牌影响力。


(三)加强现代校园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


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学院工作实际,中央戏剧学院章程经过学院上下的共同努力,历经数次讨论修改,已进入正式报批阶段。2014年,学院以制定章程为契机,完善了学院管理制度,全面清理了业务文件,破除了教学和管理中的制度障碍,完成了新版学院规章制度的整理和印刷,并按照人手一册的标准分送到每一位教职工的手中,将制度建设的意识深入到每一位教职工的内心,切实做好依法治校的各项动员和准备工作。

同时,学院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全面提高科学管理水平。2014年,学院对东城校区校门进行了一卡通“闸机通道”施工改造,对昌平校区门禁一卡通进行了供电线路改造和技术升级,实现了东城校区一卡通专网与昌平校区一卡通系统服务器的高速联通,使一张校园卡在两个校区通用。此举严格控制住了外来人员入校问题,极大降低了校园安全隐患,使身处南锣鼓巷闹市之中的东城校区和身处温都水城旅游区的昌平校区得以在静雅、清幽中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此外,为做好昌平校区大三学生入住东城校区的工作,减少两个校区环境差异给学生带来的不便,学院粉刷了39号院和22号院学生公寓,为每间宿舍安装了空调,并对东城校区图书馆进行了施工改造。在新学期伊始,使粉刷一新的宿舍、装修整洁的浴室和宽敞明亮,集现代化、数字化、自助化于一体的图书馆呈现于学生眼前,为他们创造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在做好硬件更新升级的同时,学院以创建平安校园为契机,全面清理了管理死角、切实加大了管理力度,将平安校园的管理责任层层落实,确保责任到部门、到个人,做到权责清晰、监督有力,提高了校园管理的责任意识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在新一年的发展和建设中,学院将继续保持大局意识、使命意识、发展意识,不断加强对世界戏剧教育和中国戏剧教育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把握,上下一心,全面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建设,促进学院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继续努力。


                  中央戏剧学院

                    2015年4月10日



[1]原表演(戏剧影视表演)专业。

[2]导演系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方向于2013级学生起,学制由4年变为5年。

[3]舞台美术系舞台设计专业方向于2013级学生起,学制由4年变为5年。

[4]戏剧文学系戏剧创作专业方向于2013级学生起,学制由4年变为5年。

[5]根据我院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相关制度,学生可自愿对所学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网上评价;参与“学评教”的课程应至少为15人及以上的授课班级,15人以下的班级(含“一对一”教学模式),采取学生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评价课程的学生人数未达到班级总人数2/3的,该课程“学评教”成绩视为无效。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