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戏剧学院“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
(精编版)
一、总体情况
(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2017年12月5日,《中央戏剧学院 “戏剧与影视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报教育部备案, 《建设方案》提出了戏剧与影视学一流学科建设内容,明确了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
2018年5月18日,为切实落实好《建设方案》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学院制定颁布了《中央戏剧学院一流学科建设行动方案》(中戏院〔2018〕232号),进一步明确了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一流学科建设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了一流学科建设内容和任务分工,提出了可操作的、能落地的具体落实举措。
2018年,学院坚持一流学科重点在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立足一流学科建设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体现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高度,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等基础性工作,在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达到预期效果。
(二)突出学科优势特色、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戏剧与影视学一流学科的内涵式发展
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一流学科建设,始终继承中华民族美学传统,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坚持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和西方话剧艺术美学精神的融合,扎根中国大地,融通中外,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教育体系。
一流的学科,要有一流的教育理念的指导,戏剧与影视学一流学科建设注意吸取中国戏曲美学思想及其演剧方法,吸取中国民族音乐、美术、舞蹈、曲艺等民族传统艺术的营养。由此,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美学思想、美学精神以及艺术方法,融会贯通于戏剧与影视学一流学科的学科建设上。
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创造性实践能力,是戏剧与影视学科的本质要求和内在特征。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一流学科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始终突出以“教师既是讲台上知识渊博的教授,同时也应该是舞台上神采飞扬的艺术家”的发展特色,在人才培养上始终突出“学生应该在相关专业扎实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实现理论认知感悟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2018年,学院探索本、硕、博课程学习、创作实践与科研训练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加强系统化、专业化的创作实践,通过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生掌握戏剧理论、美学思想和创作风格的价值追求。学院不断提高本科生、硕士生的学科意识和理论素养,引导优秀本科生、硕士生在更高学历层次深造的内在动力,进而提高硕、博学历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2018年,学院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将戏曲艺术和话剧导演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进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推动戏曲导演、戏曲编剧等的发展,在研究生教育层面进行开放式、无界限和壁垒的创新探索研究。舞台美术学科方向积极融入“导演艺术”通识课程,从导演角度解析舞台戏剧作品和各类演出样式,掌握了解戏剧文化发展趋势。
2018年,学院推动学科基础设施建设,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支撑。学院积极开展建设项目:教学实践舞台实验室和影视后期非线性编辑与电影特效教学实验室的推进建设工作;推进舞美制作实验工坊的立项建设工作,借鉴世界一流的管理模式,融合服装、化装、布景、道具等设计与制作,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成国内顶尖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有机融合,持续增强学科体系整体竞争力。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进一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戏剧影视艺术精英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2018年,学院以“国际联合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学院与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合作开展戏剧管理专业3+2校际交流项目。
2018年,学院加强“精专业”建设,先后将 “戏剧影视导演”、“舞台绘景”专业方向名称调整为“戏剧导演”、“舞台造型体现”,并对相关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进一步凝练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强调学院人才培养要牢牢抓住“戏剧”、抓住“舞台”,用不同剧种和风格流派等丰富人才培养的内涵。学院增设艺术管理(剧院管理)专业的申请获得教育部审批备案,这是当前“行业细分”“岗位细分”的必然要求。
2018年,学院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学院 “戏剧概论”在线开放课程上线。
2.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改革,以“研究生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培养质量建设成效显著
(1)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各专业(研究方向)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培养方案。各系形成所属各专业(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方案,在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层面上,体现培养方式、课程体系、考核体系和导师队伍的统筹安排,实现研究生培养力量的整合。
(2)进一步完善了结构优化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立足一级学科和学科方向(二级学科),贯通院系专业方向的界限,开设戏剧与影视学理论课程、学科研究方法课程等学术通识课程,提升学科思维和学科整体水平。面向同专业所招收的全体研究生开设专业基础课。以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为目的,提高研究生的学科能力、学术能力和创作能力,有计划地开设基础人文素养与跨学科的优质选修课。
(3)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契合硕、博研究生培养层次的、契合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各系按照课程建设的主体分工,不断汲取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
(4)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坚持以扎实的创作实践基本功基础上的学术理论提升的基本思路,培育学科意识、学术意识和人文素养,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避免单纯因人设课。科学设计课程分类,完善学术理论类、研究方法类、前沿研讨类、经典导读类和实践类等课程,根据需要按一级学科和学科方向(二级学科)设置学位基础课程和跨学科课程。
(5)以科研项目、艺术课题等项目制形式的开展,推进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通过科研项目或试验项目的学习研究,让研究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专业领域内理论和实践课题的深度与广度,推进研究生学习的自主化、理论化和多元化。
3.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精尖人才
在国家“双创”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学院学生对创业有较高热情,创业意识强烈,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比例已经超过10%。学院努力引进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概念,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在已有必修课《创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各专业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学院依托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选择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项目,为其配备专业教师提供创新指导,同时配备创业导师提供商业运营指导,引导学生项目顺利实施,落地成长。针对初创型学生创业项目,跟踪了解项目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场地、法律援助等。
(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不断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文件要求,定期实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自查整改,并制定《中央戏剧学院教师行为规范》(中戏党〔2018〕86号)及《中央戏剧学院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细则》(中戏党〔2018〕87号),从教师从业基本要求、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其进行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建立了各系部《每月一次(半天)教师集中理论学习制度》(中戏党〔2018〕38 号),引导广大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
结合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切实增强了师德教育效果;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努力营造崇尚师德、学风清正的良好校园氛围;健全师德考核,完善以师德和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内容的教师考核与激励体系。
2.大力提高学院教师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多元化人才引进方式
2018年,学院颁布《关于2019-2023年遴选资助教师出国交流学习的通知》(中戏人〔2018〕20号),实行周期式遴选教师出国交流学习方案,选拔资助有学术发展潜力的突出人才出国留学,实现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国际化、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统一。
学院进一步提升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质量,加大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或在所属专业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3.制定“学术领军人物”推优计划
2018年,学院制定《关于设立“学术领军人物”推优专项经费的规定》(中戏人〔2018〕33号),通过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及富有竞争力的经费支持吸引一批国内外戏剧影视学专家来校任教,完善“大师+优秀团队”教师队伍格局,提升学院一流学科建设。
4.不断加强“青年拔尖人才”队伍建设
学院通过重点扶持一批戏剧与影视学专业青年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戏剧与影视学专业领域师德良好、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综合素质全面的学术带头人。目前学院已推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126”工程,并设立教师发展中心,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通过教学工作坊、青年教师英语培训、教学竞赛、助教培训、年度教学研讨会等形式,积极搭建教学交流与咨询平台。
学院积极支持学院教师通过争取国家公派留学基金等形式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发展国际合作项目。推进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参加教学主题研讨、学术沙龙、名师讲座、青年教师英语培训、教学能力竞赛等方式,加强交流合作,创新教学技能和方法。
(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1.科研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加强科研机构设置,加强科研工作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学院建立独立设置的戏剧艺术研究所,引育高层次科研人才,围绕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学术发展,有规划、成建制的开展科研工作,改变科研工作小型、分散、领域狭窄的状况,培育科研自觉意识和整体协同意识,占领学术研究制高点,对重大学科现实问题、基础理论、前沿探索进行集成性研究,从而获得突破性的专业学术成就。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强化资金保障。学院继续加大科研投入,积极申请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全部集中用于学院科研业务、工作和活动,点面兼顾,进一步明确支持方向和内容,加大重点环节、领域的投入,为推进学院科研创新注入资金活力。
三是加紧信息化建设,启用科研管理创新平台。学院新的科研管理系统于2018年7月上线使用。科研创新服务平台针对艺术学科特点,服务于学院的科研课题、各类科研成果以及学术活动,以科研业务办理、信息数据的存档为核心,包括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学术实践管理等系统模块,实现学院科研办公和管理的自动化和规范化。
2.科研创新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创新效果持续加强。学院重点规划项目——戏剧新经典译丛完成《多金和圣彼得堡小剧院:演出是怎样炼成的》、《酒神归来——特左普罗斯方法》两部著作的翻译出版。获资助的院内重大项目成果《世界当代舞台设计文稿》和《斯氏体系的实践与成果》即将出版,为文化部提供的咨询报告《中国文艺院团发展状况蓝皮书》已完稿。
二是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主要条目的制定撰写与修订工作,该书已成为国内学生进行戏剧专业学习的权威性工具书之一。2018年,学院同北京市教委共建的人才培养项目——慕课《舞台人生:走进戏剧人生》正式上线。
3.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进社会服务
2018年,舞台美术系与中科院理化所仿生实验室的建立相关专业长期合作关系,2018-2019年的项目为《跨学科材料与应用》,进一步探索科技与艺术“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发挥各自在科研、教育、生产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充分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协同和集成化。
学院立足中国戏剧文化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等国内近80家优秀剧院团、剧场以及演出机构进行合作,2018年主办的“第七届国际剧院团管理大师班”,为戏剧从业者提供了思考研究和共同发展的平台。颁布的《中国文艺院团发展状况蓝皮书》,系统论述了国有艺术院团建立更加科学与合理的剧院团管理与运营机制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学院积极强化科研育人服务功能,至2018年,学院连续10年参加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剧目演出和专家专题讲座等活动,赴北京、上海、江苏、海南、陕西等地高校进行巡演和戏剧艺术专题讲座。支持“北京市通过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为中小学校开设戏剧课程,发挥专业艺术院校对中小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IATC中国分会的组织下,邀请多位国内外戏剧评论家、学者在国际戏剧领域权威网刊《评论舞台》上推出“中国戏剧专号”,这是在国际戏剧类刊物上首次较全面介绍中国当代戏剧。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近80年来,学院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彰显其新的时代价值。
学院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戏剧文化,不断从传统戏剧文化中创新发展,践行中国文化自信,培养国家需要、世界需求的戏剧影视精英人才。
学院致力于建设美好、现代、体现学院办学理念的人文校园,以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培育世界一流戏剧与影视学科为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美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
学院加强话剧、音乐剧、歌剧、舞剧、偶剧等学科专业的民族化教学、研究与创作,通过创作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性艺术作品,积累经验,总结规律,产出一批戏剧民族化学术成果。
学院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京剧的艺术美学精髓, 2018年,学院京剧系在传承好、排练好、研究好京剧的传统剧目(剧目传承)的基础上,大力抓好“新创剧本”的建设,打造新创折子戏教学特色(原创大戏),鼓励教师改编世界名剧,进行京剧文本的新创作。把戏曲艺术和话剧导演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进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推动戏曲导演、戏曲编剧等的发展。
学院注重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艺术研究方法和艺术呈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2018年,学院排演制作的音乐剧电影《家》是中国首次尝试舞台与实景结合的表现手法,既保留了原作的精髓,又洋溢着作为西洋舶来品的音乐剧表演综合魅力前提下的本土化的韵味,将音乐剧、电影与文学三种艺术形式相结合,是探索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极其有益的尝试。
(五)国际合作交流
1.出国留学交流项目的完善与拓展
2018年,学院有计划实施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签署3+2硕士学位校际交流项目、中俄话剧影视表演本科2+2双学位校际交流项目、英国伦敦市政厅音乐戏剧学院话剧影视表演本科1+2+1双学位校际交流项目、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3+2硕士学位校际交流项目、伯克利-波士顿音乐学院交换生合作项目。
2018年学院颁布了《中央戏剧学院关于2018年遴选资助硕士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的通知》。2018年获资助研究生均已在国外院校学习。
2.来华留学招生拓展工作及成果
2018年,依托教育部“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为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招收国际学生本科项目班,分别来自蒙古、越南两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该批学生现已全部来华,于北京语言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培训,将于2019年9月正式进入我院就读。
目前学院外国留学生学历生已占留学生总人数的55.8%,在读外国留学生来自22个国家,生源涵盖博士、硕士、本科及进修等学历层次。另外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我院还接受汉语进修生,独立完成硕士奖学金生的汉语培训工作。
3.机制化的多边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2018年,学院不断完善世界戏剧教育联盟、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组织的运行机制,对“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重要专业领域和课题开展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的戏剧与影视学科的教育体系、学术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基础性工作。
学院依托国际舞台美术联盟(iSTAN),把更多的教学资源带到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培养舞台美术专业人才。2018年,学院舞美系教师赴布基纳法索参加“国际戏剧教育周”活动,支援非洲戏剧教育,开展了为期7天的工作坊和专题讲座。来自非洲地区的多个不同国家的戏剧从业者和学生们参加了工作坊和讲座。2018“国际舞台美术学生作品交流中心”北京国际双年展顺利举办。
2018年,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专业教育和电影文化传播,学院发起成立 ‘一带一路’国家电影教育国际联盟, 10余所一带一路国家高等电影艺术院校和机构加盟,成为我国第一个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建立的电影艺术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政治站位高、辐射面广、影响力度大。联盟主办的为期5天的国际学术会议,让一带一路国家高等影视院校建立起了教学、学术以及实践的合作关系,推进了电影文化的交流传播。
三、制度建设
(一)组织领导
1.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推进“双一流”建设,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学院党委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两个维护”,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好方向。
学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制定或修订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党政领导联席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确保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党委深入学习贯彻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德艺双馨高端人才的培养意识,将党的文艺方针落实到戏剧与影视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科研立项、教学改革立项等途径,大力加强戏剧与影视学研究,重点支持对戏剧基础理论、传统戏剧文化和党的文艺政策的研究。
学院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校园文化阵地管理,塑造主流价值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红色基因,培育世界一流艺术院校大学精神。
学院继续推进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成立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和巡察办公室,推进巡察工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推进从严治党责任层层落实、层层细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加强作风建设。
学院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成立了 “三全”育人领导小组,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师德建设,制定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健全长效机制。立足学院实际,加强思政课建设。发挥学院专业优势,通过排演禁毒戏剧,举办学生戏剧小品大赛,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和“高参小”活动,加强美育建设,实施文化育人。
2.推进依法治校,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学院将2018年作为“规章制度建设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审查和修改。共制定、修订、沿用各项规章制度384件,其中制定24件,修订220件,沿用140件,并废止了4项不适用的制度。通过此次规章制度清理工作,完善了以章程为“基本法”、以专项配套制度为支撑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
学院不断推进管理组织体系和机制改革,强化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立一流学科建设规划领导小组,健全“双一流”建设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等。
学院构建社会参与和服务社会的机制。2018年,学院通过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演艺家协会、中小学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等学术组织举办学术活动,发挥在中国戏剧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学院举办了第三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暨第三届亚洲大学生戏剧节、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第三届校长大会、第七届国际剧院团管理大师班——中美高峰对话、2018国际舞台美术联盟舞台人物造型竞赛展活动等国际活动,在世界戏剧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充分发挥基金会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源支持学院教育教学事业。
(二)考核评价机制
1.不断健全人事考核机制
学院制定《中央戏剧学院师德考核暂行办法》(中戏党〔2018〕121号),完善以师德和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内容的教师考核与激励体系。
为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定期举办“师德师风建设专题讲座”,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及“师德先锋”先进事迹宣讲等方式,实现教师武装思想,立德树人的目标。
学院将师德考核情况作为上述工作的先进工作者评选、职称评聘及年度考核重要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有效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018年,学院开展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和年度职称评审,48名教师申请专业技术岗位晋升获得通过,44名教师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 不断完善科研创新机制。
一是深入推进创新项目培育。加强对学院教师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稳定支持,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提升基本科研能力,支持创新团队建设,初步建立了一个覆盖学院主要学科不同层面、兼顾院内不同学科背景员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科研项目框架。
二是大力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推广以“项目负责人制”为核心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支持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展创新性研究。逐步探索重大科研项目团队建设,使创新型学术带头人具有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学术研究决策权。
三是着力开发创新平台基地。经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入选2018年度国家“111”计划,建立“戏剧影视艺术教学与创作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8年建立了旨在搭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先进戏剧理念、提升创作与学术水平的平台——“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
四是积极探索科研评价办法。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努力避免“五唯”倾向,探索建立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考核评价。综合考虑核心期刊的评价作用和戏剧与影视学的学科特点,结合学院科研实际发展状况,适当提高了结项成果的门槛,同时加强院外同行专家的评议。注重和引导科研项目的标志性成果和突出性贡献,继续探索以“团队+个人”的科研组织模式。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流学科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学院要进一步加强戏剧与影视学一流学科的学术引领作用,凝聚学科力量,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纳入国家重大科研发展轨道,进行重大学术攻关和学术突破,提高科研整体实力。
1.建立完善戏剧艺术研究所,从机构、队伍、机制上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建立独立设置的戏剧艺术研究所,引育高层次科研人才,围绕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学术发展,有规划、成建制的开展科研工作,对重大学科现实问题、基础理论、前沿探索进行集成性研究。
完善戏剧艺术研究所科学、高效的科研组织和工作路径,制定重点科研计划和重点科研课题,推进科研人员考核考评机制和制度建设,引导、保障、激励科研人员树立学科意识、学术意识,关注科研能力,针对国家戏剧影视艺术发展战略和重大研究课题,规划课题指南,组织专家团队重点攻关,建立有中国特色、世界公认的戏剧影视艺术体系、艺术评价体系、艺术教育体系。
2.推进各类国内外学术平台以学术学科发展为核心的机制建设
利用世界戏剧教育联盟、亚洲戏剧教育国际论坛、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等学术组织,对“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世界一流标准进行国际化的专题研讨,制定相应的符合中央戏剧学院发展实际的具体措施。
以中国戏剧文化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为试点,建设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案例集成、珍贵历史资料搜集整理等专题数据库。
针对世界戏剧影视理论、实践及教育发展的学术前沿动向,以及具有重要价值的基础或前瞻性问题,建立“国际联合研究实验室”以及 “国际教学方法工作室”等。
3.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相结合的机制
健全博士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强化学术导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和训练,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提高博士生原始创新能力。鼓励跨学科、跨院系的协同培养,支持各院系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以科研需要为导向,合理调控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额。完善对博士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作为博士生申请博士学位的资格条件。
中央戏剧学院
2019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