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系主任谈教学改革之专访电影电视系主任武亚军
时间:2014-04-09

 

 

梳理经验实现突破,坚守传统全面培养

——专访电影电视系主任武亚军

 

武亚军,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创作的主要作品有《怪物城堡》、《红孩子》、《一级谋杀》等。曾获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共青团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编剧奖、第三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优秀编剧奖、“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北京电影发展史研究(1900-2014)》项目负责人。

近日,本报专访了武亚军教授,请他介绍了电影电视系教学改革的成果。

记者:请回顾一下电影电视系专业建设的发展。

武亚军:电影电视系从1999年建立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四年的历程。如果简要总结一下,我觉得大概可以分为初创的探索期和目前的发展突破时期。

在初创的探索时期,影视系最早开设了影视编导和影视制片管理两个专业。影视编导专业的初衷,是站在新世纪影视产业发展的需要,学习国际上通行的培养模式,培养编剧、导演合一的人才,制片管理专业以为剧组培养制片主任及相关产业的执行者为目的。后来我们又增设了播音主持等专业,将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相关专业兼容进来,强调了专业的传播属性,使影、视艺术交叉互动,丰富了学科体系。这个时期,制订了大量符合当时需要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教材,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我认为现在是发展中的突破时期。

记者:您认为这个突破时期有什么特点?

武亚军:我想一是硬件建设上的突破。学院在昌平校区将建设一座6000多平米的影视教学楼,主要投入电影电视系使用。教学楼功能完善,设备完整,各实验室涵盖了影视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课程,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可以有效地突破硬件瓶颈制约;二是要对现有各专业的教学经验进行理论提升,总结出一套符合我院实际特点的、以现实主义美学为基础、吸纳学院优势传统教学成果的科学的影视教育教学体系;三是要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继续进行改革,深化课程的有效性、配套性、实践性,充分整合现有专业之间的师资、课程、教材、教学实践环节等,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补益的局面;四是也适当地考虑专业设置的进一步丰富以及现有专业培养的针对性等问题。

提出这一思路是基于这样几个思考:一是具有了一定的办学历史、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这个时候要对已有经验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扬弃。二是昌平校区投入使用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发展和调整的空间,可以更好地落实学生学习中的实践性。三是目前影视产业的大发展和社会对影视人才标准更高的专业化需求促进了“突破”的必然趋势。

 

 

记者:电影电视系近年在影视教学实践中有哪些成果和特色?

武亚军:近年来,在坚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影视系不断强化教学实习实践,因为培养尖端、实践型专业人才一直是我院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特色。

影视编导专业一直在元素训练的基础上,通过成品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写剧本、拍短片,每年的“中央戏剧学院学生影像展”是充分展示学生教学实践影片的重要平台。

每年,全系学生的拍摄和制作完成的实习短片都保持在40部左右,在现有条件下,这是教师和学生付出的巨大努力的结果。因为每一部短片实际上都一个拥有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录音、美术、化妆、剪辑等诸多部门的独立系统。这些短片中,优秀短片作品获得国际、国内影像大奖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比如今年,2010级影视编导班学生纪录片《彩云之南》在全世界提交的近200部影片中脱颖而出,入选“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这在国内是十分鲜见的;纪录片《关于长沙》荣获2013年跨太平洋大学生微纪录作品大赛“评委会特别推荐作品”;毕业实习影片《原罪》等获得首届北京“影协杯”微电影大赛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导演奖等。此前,毕业实习影片《爱恨调》获得了“金鸡百花电影节”首届微电影大赛的最佳剧情片奖以及“全球大学生华语电影”最佳剧情片奖等奖项。而在剧本创作上,影视系创作的剧本连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资助,今年,剧本《旅游巴士》荣获“夏衍文学奖”最高奖“优秀电影剧本奖”等。我们刚得到了消息,法国“昂热新人电影节”准备在2014年1月设立“中央戏剧学院放映专场”,放映我院学生拍摄的作品。这是境外电影节第一次设立我院的放映专场,这在国际影视教育界是不多见的。影视艺术作品有很强的传播力,这些奖项的获得在艺术界、影视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影视制片专业近年来专业定位更加明确,举办的“影视制片专业辩论赛”已成为该专业的品牌教学实践活动。在2013年的第二届论辩中,学生们针对中小成本电影的现状与发展可能、院线的经营现状以及电影排片对影片票房的影响等问题,综合利用经济学、统计学、观众心理学、艺术学等多科学的知识,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行业内热点问题的论辩,吸引了业内人士旁听和参与讨论。这个活动将继续扩大,成为具有教学实践以及专业研讨性质的活动。

播音主持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日渐增加,我系仍旧坚持隔年招生,小班教学,每年播音主持的报考人数都在3500人以上。毕业生毕业后在中央和省级电视台、电台从事主持、播音员、编辑等工作。其中有的已成为央视新闻栏目的主编。这些都是与坚持实践教学、基础教学分不开的。

记者:当下的影视制作与生产对人才培养有什么新的要求?

武亚军:到2013年12月9日,中国今年的电影票房已经达到200亿元。2012年,全国电视剧已经达到近3万部(集)。影视产业在全国文化产业中的支柱性地位已经基本确立,社会对高端、专业人才的要求比以前更为迫切,学生走入社会的竞争压力也更大。

影视艺术的工业化要求很高,电影艺术的发展更离不开“资本运作”的出发点。对人才培养新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培养质量更高、更加专业化。充满活力的影视艺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一个组织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要落实到人才优势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

良好的艺术修养包括较高的文化水平、以及对影视艺术基本美学特征和基础理论较为准确的掌握,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度的思辨能力以及对其他艺术门类已有成果的掌握和融会贯通的整合能力等。对影视编导专业而言,实际操作能力则是对培养他们对影视(特别是电影艺术)编剧、导演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要加强他们对视觉、听觉元素的造型能力,以使他们从事社会实践时对摄影、录音、电影美术等诸多部门有整体的把握能力。对影视制片专业而言,要注重掌握传统经济、管理理论,并能动手策划、实施、检查一个项目,同时还要注意及时收集、分析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影视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中的经营获利模式,对产业面的整体和制片细节都要有基础的理解和掌握。

 

 

记者:除了基本能力和素养培养,还要提高学生在哪些方面的能力?

武亚军:影视艺术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能力和基本修养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密切关注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能力。影视艺术表现对象的时代感、时效性很强,如近年来“闪婚”、“养老”等社会现象和问题已经在影视作品中有了体现。一些文化思潮对影视作品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和及时的。对此,我们都要培养学生历史、辩证地看待,在坚守基本美学原则和广阔艺术情怀的基础上,密切追踪、冷静分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影视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是学生需要密切关注的领域。影视艺术的诞生首先基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被促进。已有的电影特效、电影3D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地丰富甚至颠覆了某些传统的电影语言,也影响着作为创作上游的题材选择和剧本创作,甚至影响到观众“好看不好看”的评价标准。如最近上映的美国电影《地心引力》不但使用了3D技术,而且使用了“全景声”技术,使声音的真实感、表现力的丰富性等方面有了大大提升。之前的中国电影《1942》也使用了这项技术,成为我国第一个全景声电影。这种声音设计理念一定会深刻影响电影的声音造型设计环节。我们的学生要充分重视和关注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发展,全方位地掌握创作观念和方法。

记者: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在学院整体专业布局的基础上,影视专业应该怎样不断加强专业建设?

武亚军:一是坚守。万木皆有根本,我院影视专业教学的基本美学依据,就是学院坚持了几十年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强调表现人的最普遍、最深刻的情感,表现人内心的丰富性,表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近年来一些优秀的学生实习短片都一直坚持着这一原则。

二是吸纳、交流和整合。充分吸收学院已有的优势教学成果,让学生多做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形式上、技术上、思维方式上的比较和思考,兼容并蓄,整合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如在保证学生创作个性的基础上,强调作品结构的重要性;播音主持专业要进行一定的虚拟的表演性训练,丰富学生对演播空间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等。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将一些影视创作,特别是电影创作的新成果介绍给不同的专业,丰富舞台创作的思维方式、叙事方式、时空间开掘的丰富性等。学院现有专业布局更为丰富,已经具有相互补益、共同发展的类学科群的境况,开放的态度、必须的坚守、相互的交流都是十分必要的。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