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科研动态
正文
中央戏剧学院优秀成果出版资助撷英
时间:2025-04-08

中央戏剧学院科研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固树立科研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责任与使命,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学科前沿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加快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中央戏剧学院对标文化强国建设目标,进一步增强“有组织科研”。依托出版资助,鼓励教师著书立作,强化科研成果挖掘,产出一批优秀的科研学术著作成果。近年来,学院扶持出版的学术专著、译著、编著累计四十余部。这些著作既体现出学院学术精神的传承,又充分彰显了学院教师在戏剧与影视学科理论方面的不懈探索与开拓创新,积极推动了戏剧与影视艺术理论中国化的建设步伐。

中央戏剧学院优秀成果出版资助撷英

书籍名称

成果简介

《戏剧视觉与当代艺术》

本书是关于“戏剧视觉”和“当代艺术”的交叉研究,作为“戏剧学”“导演学”“舞台美术设计”的相关课题在国内应属首例,近十年课题实施以来的大量教学成果为基础实践,从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转向的讨论展开,探讨相关学科边界问题、兼及观念与表达、价值研究等美学问题。

《高校辅导员工作分析

及实效提升》

本书将通过对高校辅导员面临的现实困境、造成困境的深层成因以及可以采用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旨在解决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难题。本书立足于当前我国辅导员教育的现实状况,针对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提升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以及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980-2000中国戏剧舞台

美术研究》

本书是以新时期1980-2000年为时空背景,以中国话剧、戏曲展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为研究对象,力图以较为宽阔的理论和戏剧史视野,从舞台设计、舞台灯光、舞台服装、舞台化装等方面,对这20年演出的舞台美术历史进行一番梳理研究,细致勾绘新时期戏剧有别其他时期的真实面貌。

《世界舞台美术大师研究
古尼拉·帕姆斯蒂娜-魏斯》

本书通过大师的殿堂、走近古尼拉、古尼拉作品展、从瑞典到世界以及古尼拉戏剧创作年历五个部分向读者展开了笔者与这位二十世纪下半叶欧洲最负盛名的舞台美术家从初识到深入了解过程中的研究与思考。

《罗锦鳞文集》

本书是一部戏剧理论方面的文集。全书收录了作者数十年来撰写的戏剧主要是话剧方面的理论研究文章几百篇。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册,内容包含西方话剧简史、中国话剧简史、中国戏曲简史、戏剧名词术语释义及论述、戏剧导表演基础知识、导演作品的分析及构思、戏剧评论及观后感等。

《导表演基础理论研究》

本书是关于戏剧导演、表演的研究性图书。全书约25万字,不仅囊括了戏剧艺术的特性、导演的职能、舞台节奏、舞台气氛等基础性理论概念与研究,还涉及了剧本分析、舞台调度、导演构思、导演处理舞台语言、组织舞台行动等实例论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很好的可读性和学习性。

《娇花幽兰溢芬芳
 论曹禺笔下经典女性形象的塑造》

本书着眼于曹禺的四部经典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的舞台呈现及蘩漪、陈白露、花金子、愫方四位经典女性形象的塑造,通过梳理这四部经典剧目的演出历史、艺术特色、演员塑造、文学形象等关键因素,深入阐述曹禺戏剧的本质,剖析演剧艺术的创作规律、美学构建与精神追求。从而探讨在正确的戏剧观、演剧观和审美观的推动下,中国话剧艺术将如何不断涌现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

《什么是舞台美术》

本书倾注了帕梅拉一生在舞台美术领域的创作与教育的精髓。早在2002年,这本书的第一版就已问世,并在2009年出版第二版。十年过去了,帕梅拉整理了她的典型作品,梳理了自己在该领域的所有建树和观念认识,编辑出版了第三版。她认为这是自己最后一版著作,汇聚了一生所悟。书中从导演和舞台美术设计两种角度解读了舞台美术与表演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密切化发展正是近年来舞台美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戏剧制作管理》

本书从戏剧制作的实际应用出发,对戏剧制作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实施要素、专业流程等内容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梳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填补了国内有关戏剧制作理论书籍的空白,对广大戏剧管理从业者和学习艺术管理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真人秀模式节目本土化研究》

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其在中央戏剧学院授课内容整理而成,在原有《节目分析》这门课程的基础上,融人了中外同类节目的模式比较,聚焦于深度挖掘模式节目本土化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因子,以期在理念和实操中展开分析和探讨,推动本土化模式节目发展,进而达到带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目标。在反复观摩、研究国内外的各类节目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有些节目已相隔数十年,但仍然经久不衰,甚至难以超出,这对今天的节目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古希腊戏剧精神研究》

本书从三个维度开展研究,从古希腊戏剧的神性特征、理性思辨和政治功能开展探讨。

《节目模式创意与策划》

本书立足于节目的创新性思维研发策略、故事策略两个维度,深度还原了节目模式创意及内容生产的全套工业流程,全面介绍了节目模式定义,节目模式受众调查、节目模式创意思维方法、节目模式叙事法则以及如何写作节目模式文本、制订节目模式手册等问题,从行业一线创作者的视角,揭秘影视节目模式从无到有、从粗至精、从虚到实的创意生产过程。本书精选多个现象级节目模式,深度解析节目模式的创作方法与原理,并悉心配置数十种工作模板,使读者迅速掌握节目模式的创作方法,快速进入实操状态;可以作为影视传媒类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媒体从业者与爱好者的学习用书。

《东亚传统演艺空间

文化比较研究》

本书为中央戏剧学院院内平行项目 《东亚传统演剧空间文化比较研究》的书稿基础上延申出来,本书主要是探索、研究东亚传统戏剧演出空间,以及东亚各民族赋予各种空间带来的文化意义。迄今,针对以上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基本缺失,该书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和研究价值。

《首尾圆合,条贯统序
李渔(结构第一)的编剧理论研究》

李渔是中国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其著作《闲情偶寄》的“词曲”、“演习”二部,涉及编剧、导演、表演、舞台美术、演员训练等舞台艺术的方方面面,其中,又以他在编剧理论方面的贡献为引人瞩目。以往,戏剧理论界对李渔“结构 ”编剧理论的研究,往往是就理论谈理论,缺乏与李渔创作实践的结合。本书从李渔的《笠翁十种曲》中,重点选取了《比目鱼》《蜃中楼》两部作品,并结合其它剧作,通过李渔“结构 ”编剧理论在其本人的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其概念的真实内涵。通过李渔的创作活动,特别是其创作剧本的全面分析,深化了对“结构 ”编剧理论的认识,括清了一些理论概念, 清晰地解释了李渔编剧理论的范畴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以及它的文学体制性。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基于思政、艺术与文化的多重视角》

本书从新时代的多重意蕴入手,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相互赋能,具体来讲,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概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及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道”与“势”,思想政治视教育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路径,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新时代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机遇、挑战和启示。总体来讲,本书与时俱进,从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的角度论述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在针对性方面,提出“精准患政”的概念,可以说在基本观点和学术思想上都进行了创新。

《启蒙语境下的中国女权

问题研究》

本著着力于对女性问题的思想史阐释,并尝试从政治史、社会史、文学史等角度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拓展学界的研究视野。该研究在挖掘史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史实”,沿用不同的“理论”,试图展开富有政治学学科特征的“史论结合”研究。此外,该著将近代中国的女权问题置于“启蒙语境”下进行探究,是其一大特点。“启蒙”是为巨大的帷幕背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展现了近代中国女权之路的艰难困境,也勾勒出近代中国女性发展变化的画卷。

《戏剧表演基础教学概述》

本书以“戏剧表演基础教学研究”为命题,围绕着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基础教学的基础元素和表演技巧的理论,阐明学院表演专业基础教学是如何把握、实践、传授斯氏体系中重要的理论原理,由此加深对“体系”原理的准确认识。多年来,中戏的继承和发展斯氏“体系”的理论原理和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表演艺术人才。作者把自己一生总结的表演教学的部分“手稿”作为资料,整理出来以资纪念。这些手稿是把过去表演教学的记录,希望能对当下的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做一点贡献。

《中国戏曲课程思政研究》

本书以中央戏剧学院公共课《中国戏曲》教改为视点,从“戏曲德育”“专业知识”“学术方法”“政治修养”四个方面探索高校戏曲思政价值,有史论理论文化讲解,有专题探讨学术互动,有乡村戏曲田野调研,有课堂师生剧本创作。

《问路集
 重构一种新阅读——批评世界(上)》

本书是一部文集类著述,作者为学院离退休教师,所选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当下,涉及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理论论文与当代戏剧批评(评论),而理论研究的领域跨哲学、美学、艺术学、戏剧学等多学科。这些文章充分反映了作者对戏剧艺术所抱持的核心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新鲜感以及学术的前沿性。

《中美中低成本电影比较研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中美中低成本影片比较研究》研究成果,该书借鉴外国经验,为中国中低成本电影的制片出谋划策。

《声音设计理论与实践》

本书是一本比较系统且易于理解的关于声音设计概念的指南,这些概念为声音设计的创作提供创意决策支持,从实践与学术两方面提供了一整套系统化的分析方法。本书通过对一些电影、电视以及游戏中的声音进行分析,阐明声音设计的艺术实践理论与分析基础,帮助读者建立关于声音设计的综合而严谨的概括性框架,从实践和学术两个方面提供一整套系统化的分析方法,而以前声音设计经常被看作“技术的”或制作过程中的次要部分。

7天表演特训营》

本书是中央戏剧学院名师表演课堂大公开,结合影视剧案例进行讲解,为职业演员提供精准有效的实战指导,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短期训练目标,迅速提升角色塑造能力。演员内在真实的情感+角色言谈举止的外部展现=角色形象。如果“我”不存在,角色就没有安身立命之地。

《汉字艺术纲要》

汉字艺术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汉字字形与抒情性的汉字线条构成的独特审美体系,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博大精深的汉字王国中,处处保留着中华民族沧桑岁月中无限的智慧、创造力与文明之光。本书由汉字艺术导入,进而透视中华文明历史的通俗性图书。

《演员创作心理研究》

心理和创作心理,是演员进行表演创作很重要的技术和手段,它关乎演员创作的心理健康,关乎演员在表演创作活动中的自由自在和自我感觉。演员创作心理研究,以心理学、艺术心理学基本原理为抓手,尝试以科学的方法,解释演员创作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本书有助于演员把握表演创作及角色创造的复杂性,形成和获得积极、稳定的表演创作心理及状态。

《明星研究
一种跨媒介的视角》

本书以新世纪作为研究的起始点,在跨媒介传播的背景下,将电影明星的跨媒介建构机制作为研究对象。该研究说明了电影明星跨媒介建构的基本特征,将明星研究从局部扩展为整体,置入宏观的传播视域中,并试图描绘出这一机制的构成模式,并从文化、产业、技术三个维度探讨其成因;再以结构主义视角将这一跨媒介建构机制划分为生产”“消费”“控制三个方面,探讨这一结构性运行机制的构成与运作模式,以期洞见电影明星跨媒介文本系统的建构原理。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意识形态
传播结构研究》

本书主要讨论意识形态传播结构这一新兴论题,关注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典型存在形态,聚焦意识形态传播中观层面的经济、政治、技术三个结构性维度及其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本书以传播的意识形态为理论基点,以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传播为分析对象,归纳其面临的传播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问路集
 重构一种新阅读——批评世界(下)》

本专著是一部文集,书中所选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至当下,涉及的内容分为:理论论文与当代戏剧批评(评论),而理论研究的领域跨哲学、美学、艺术学、戏剧学等多学科。相比于上卷,下卷所录是理论成果。作者为学院离退休教师,近年重拾旧作,发现过往篇章有学术思想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将其做为一个研究阶段的专著成果仍具有理论和实践前沿性,具有重大价值意义。

《中国艺术精神的变迁及其阐释》

本书是读书笔记的汇总,通过考察古代中国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理论家的阐释,可以发现古代中国的艺术存在着深层精神结构,或者说存在某种内在体系,这种深层的精神结构是一个延续的存在,古代艺术家都在寻求某种传承的历史感。

《戏剧美育专题研究》

本书对戏剧中具有美育价值的戏剧意象进行了专题的研讨,对戏剧中拥有人文价值的哲理品性予以重点贯穿,对悲剧、喜剧等不同的戏剧类型所包含的不同的情思哲理进行分类论说,以服务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价值目标。

《凌叔华年谱》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女作家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北京,一生命途多舛,饱经战乱与动荡,足迹遍及中国、英国、新加坡等多国,她的书写与她的人生互为镜像,展现出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创作和女性命运交织的历史,是中国女子思想及生活的宝贵见证。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凌叔华年谱,以时间为核心线索,由凌叔华1900年出生始,至1990年去世止,追溯凌叔华的生平细节和创作经历,力图通过凌叔华的日记、书信、文学创作及大量的中英双语报刊杂志、方志史料等资料,重构凌叔华传统又现代、幸运又多舛、热闹又孤独、丰富而多面的一生,是研究凌叔华其人及20世纪中国文学、女性历史的重要成果和参考资料。

上一条
没有下一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