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歌剧《小二黑结婚》回归,激扬师生艺术心声
时间:2025-05-06

歌剧系声乐教研室副教授、青年男低音赵明:

4月25日晚,在中央戏剧学院学院75周年院庆之际,我们观看了由歌剧系师生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这部经典作品在73年后首次“回家”,歌剧系的年轻学生以青春之姿演绎出了厚重的历史。  

舞台上,年轻的“小芹”与“小二黑”用歌声演绎着革命年代的纯真爱情。我看到了每个角色的鲜活再现,也看到了中国歌剧跨越时空的对话。作为歌剧系最早创排的实践剧目之一,《小二黑结婚》的复排对这批当代最年轻的歌剧人而言是巨大的挑战。这包括日常学习的西方美声唱法到民族唱法咬字行腔的转换,还有程式化表演到生活化表达的审美突破,每一步都需要打破既有框架。尽管孩子们的表演仍显青涩,但在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家们的悉心指导下,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和蓬勃的朝气弥补了技巧的稚嫩。舞台上的一腔一调、一招一式,无不折射出课堂里反复打磨的细节。

当追光打向台下93岁的乔佩娟老师时,全场掌声如潮。作为歌剧系首届毕业生、首版“小芹”的饰演者,她的身影串联起中戏歌剧教育数十年的历史。从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到如今教学体系与艺术实践的深度融合,老一辈艺术家用毕生坚守诠释着“戏比天大”的信仰。乔老师凝视舞台的目光,是对艺术传承最动人的注脚。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传承”二字的千钧分量,我们教授的不仅是声乐技巧,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  

此次复排的非凡意义,在于它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检验,更是一场关于中国歌剧教育方向的思辨。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坚守民族歌剧的根性?如何在经典复刻中注入时代审美?作为教师,我们需以《小二黑结婚》的创排历程为镜——首先必须夯实学生演唱技巧的的基本功,更要培养其扎根人民、立足现实的艺术自觉。我深信,唯有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才能让经典永葆青春。  

七十五载风雨兼程,中戏教育始终与国家文艺事业同频共振。《小二黑结婚》的“回家”是对过往的致敬与回望,更是开创新时代的宣言。作为教师,我们当以乔佩娟等前辈为楷模,在守正创新中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歌剧人才,为中戏歌剧教育谱写绚烂的新章!

歌剧系钢琴教研室主任、该剧音乐指导、副教授杨蕾:

此次我作为音乐指导参与创排、演出《小二黑结婚》这部经典民族歌剧深感荣幸,并且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能够与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朱亚林导演、周君指挥以及民族乐团的众位艺术家们一起深度合作,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实践排演经验,且切身体会到了他们对待艺术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作品高标准、高规格的追求,更深深感触到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经典与精髓的钻研和传承。

此次《小二黑结婚》能够顺利“回家”,要感谢中央戏剧学院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双顶级的通力合作,由此创造了这次强强联手、美美与共的盛况。我们钢琴教研室的三位老师承担了从排练最初期的音乐作业到演出时钢琴演奏的任务。在排练中周君指挥和亚林导演都能给予我们丰富而宝贵的经验。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我们也在此专业技能上有所提高和成长,在此我衷心感谢学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为我们的进步、成长和突破提供的难得机会。作为钢琴教研室主任,我更希望我们的钢琴教师能够多多参与这样高规格的排练与演出。学习看如何指挥、如何领悟指挥手势所传达的音乐精髓,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打磨。在今天如此繁荣开明的艺术背景下,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与专业技能,对各种音乐风格和语汇都应有所涉猎和研究,不断开拓视野,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以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弘扬民族文化精髓为己任,推进中国歌剧艺术走向世界。

歌剧系声乐教研室副教授、青年女中音付茜:

值此中央戏剧学院建院75周年华诞之际,承载着几代中戏人艺术记忆的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学院的鼎力支持下,历经73载的岁月沉淀再次重返中戏舞台。作为歌剧系教师,能够参与并见证这部镌刻中戏艺术基因、承载中国歌剧发展史里程碑的伟大作品复演,内心难掩激动与振奋。

此次创演不仅是一场多维度的艺术教学创新,更是一次寻根溯源、赓续文脉的精神传承。在声乐教学中,此次创排突破传统美声歌剧教学模式,将民族歌剧的演唱技法、角色塑造与剧目排演深度融合,秉承着“以剧促教、以演带学”的创新模式,构建起"教、学、演、研"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在歌剧传承的脉络中,此次复排更显特殊意义。中戏第一届歌剧系毕业生、小芹的首演者乔佩娟老师,以及84级杰出校友戴玉强老师亲临现场,共同见证新一代中戏学子的精彩演绎,前辈们饱含深情的肯定与鼓励,让中戏几代人薪火相传的歌剧精神在此刻具象化。

歌剧《小二黑结婚》的复排不仅是中戏歌剧系继《冰山上来客》《使馆之夜》后又一部院团携手的力作,继续深化学院在以歌剧系为试点的“三顶级”联合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更是全系师生凝心聚力为学院75周年华诞献上的深情贺礼。

愿学院弦歌不辍、薪火永传,持续书写中国戏剧事业的崭新篇章!

歌剧系声乐教研室副教授、青年女高音岳田:

西方有《费加罗的婚礼》,东方亦有《小二黑结婚》。

中华文化历来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神韵,歌剧《小二黑结婚》是中国文化土壤中诞生独特的里程碑式戏剧样式。

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自创立以来一直肩负着融汇中西、守正创新的重任。这次《小二黑结婚》复排启动,正是源自这份初心:我们钻研的西方科学唱法以及其配套的发声系统真正的滋养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戏剧土壤。

全剧程式性的手法营造了一个充满情趣与质朴的艺术世界。孩子们给了观众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用更加立体的发声状态,浑圆饱满的咬字,青春活力的形体表现刻画了生动的民间音乐形象,向心中的经典致敬。

当小芹经典唱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响起,竟让我眼前闪现出费加罗与小二黑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这不仅是发声技巧的融合运用,更是喜剧美学、女性觉醒意识、阶级批判的惊人的相通。

这次里程碑式的复排给了我们巨大的动力,我们鼓足勇气向守正创新迈出坚实的脚步,我们也将继续再接再厉,用现代艺术语言发展戏剧作品的民族性,让更多经典作品历久弥新!

歌剧系声乐教研室副教授、青年女高音田晓琳:

在中央戏剧学院75周年校庆的舞台上,歌剧系学子与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合作,让民族经典《小二黑结婚》焕发出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光彩。作为声乐教育者,中戏版《小二黑结婚》让我深切感受到民族歌剧传承的蓬勃生机。

尤令我欣喜的是这群年轻学子的成长——他们用声音穿透文本,让赵树理笔下与封建遗毒的抗争思想拥有了血肉的温度。他们以敬畏之心激活经典,同时又在表演中融入了青春的朝气。作为小芹扮演者李西子同学的专业老师,这次演出对我的教学也是一次挑战和反思。为了更好地契合民族歌剧的风格,需要让学生在原有的西洋美声歌剧唱法进行有效突破,将咬字、腔体、共鸣位置一一调整,向民族歌剧的风格质朴与特色鲜明靠拢。这既是一次声音技术的重塑,也是一次宝贵的“西学中用”实践探索。

舞美设计同样匠心独具:层层山峦与潺潺溪流化为剪影诗画,将文学意象升华为舞台美学;小二黑与小芹结婚时冉冉升起的红日与飞舞的花瓣,以写意手法昭示光明驱散阴霾的永恒主题。这种诗意化的表达,使整部歌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达到了动人的平衡。

当琴房里的苦练化作舞台上的炽热绽放,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年轻一代对“中国声音”的文化自觉。这份敬畏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艺术薪火得以永续的真正力量。

歌剧系声乐教研室教师、青年女高音桂楠:

作为歌剧系教师,观看了中央戏剧学院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复排的经典原创歌剧《小二黑结婚》,向中央戏剧学院建校75周年献礼,我深受触动。此次演出不仅是学院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生动范例,更是双方自2023年达成战略合作后的重要成果,充分展现了高校与专业艺术院团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

在复排实践中,教学体系以剧目创排为核心载体,将声乐技术训练、乐队协奏配合、角色深度塑造等专业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学生通过阶梯式参与剧目排练、演出的全流程实践,系统提升了声乐演唱技巧、舞台表演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切实解决了传统声乐教育中“技”与“艺”分离的难题。特别是2020级学生李西子、杜永烁,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凭借扎实的声乐功底与细腻的角色诠释,将课堂所学的声乐技法与角色性格、情感表达深度融合,成功实现了从单一技术训练到成熟舞台艺术表达的跨越

这种以歌剧职业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教育模式,既传承了中国歌剧艺术的民族基因与文化底蕴,又融入新时代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要求,为培育兼具扎实专业技能、深厚艺术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歌剧人才开辟了全新路径。

歌剧系钢琴教研室外聘教师、该剧音乐艺术指导之一 温婧:

本次复排《小二黑结婚》是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当代学生们对1952年第一届歌剧系毕业班公演的传承,是歌剧系学生在中国歌剧舞剧院优秀的导演、指挥和演员们的帮助下,在歌剧系教师们的辅导下呈现的一场跨越73年的白金婚礼。在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指挥家周君老师带领下,由20名中歌民族乐团的演奏员与中戏歌剧系的钢琴老师共同合作,院团、院校双管齐下,保持了乐队声部的均衡,配合着中戏顶级的音响效果,恰到好处的营造了原本60-80人规模乐团的高质量演奏效果。民族喜歌剧《小二黑结婚》如同学院遗散70多年的“孩子”,中戏人有责任重溯历史,传承经典。在土地改革婚姻自由的历史背景下,从个体抗争到制度变革,携带着

“自由恋爱”“妇女解放”“群众主体”等新观念,歌剧系的学生们在朱亚林导演的指导下,在排练中一直追求着对剧本表演真实性的阐释。每位演员都努力深入寻找着自己角色的性格、行动、语言、唱段等方面的时代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还原历史时代情境,铭记“求真”的校训,追求真实,探索艺术的再创造。在跨世纪时间长河的变迁中,本着追求卓越的中戏精神,此次创排《小二黑结婚》也加入了历史纵深发展的创造性革新因素,比如“西洋美声唱法”与“传统民族唱法”的结合,现代灯光舞美效果与虚实结合的布景场景设计的搭配,现代表演技术与传统戏曲身段的融合等,在各方面对经典进行了新的诠释。

作为此次《小二黑结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都是时代的“幸运儿”。70载岁月流金,等来永恒的承诺,这场“白金婚礼”寄托着多少人的期盼和等待,中戏的“孩子”回家了,致敬经典传承,致敬经典永恒!

歌剧系音乐基础学科外聘教师巩子晗:

4月25日,中央戏剧学院版歌剧《小二黑结婚》成功首演。学生们在演唱、台词、表演等方面表现突出,充分展示了歌剧系坚持教学与实践并重的育人成果。通过与国内外专业院团深度合作,学生们在实践中锤炼本领,为未来职业发展夯实基础。演出引发热烈反响,也让人感受到,在新时代背景下,《小二黑结婚》所传递的初心与情感,依然能够打动人心,激励青年一代赓续前行。

歌剧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田玉洁(该剧中饰演宋大婶):

值此中央戏剧学院75周年院庆之际,能在献礼剧目歌剧《小二黑结婚》中饰演媒婆宋大婶,深感荣幸和高兴。这个角色对我而言即是一个挑战,也是用自己的方式庆祝母校的生日。非常感谢导演、指挥、老师们在这段时间对我角色塑造的指导和鼓励,让我能够在舞台上尽情的诠释宋大婶的形象。

这是时隔73年以来《小二黑结婚》再度回归母校,这不仅是艺术的传承,更是中戏人“求真、创造、至美”精神的赓续。祝愿母校始终绿意盎然!向这座戏剧的殿堂致敬!


歌剧系2021级歌剧表演班于玲玉(该剧中饰演三仙姑):

从1952年的12月到2025年的4月,《小二黑结婚》的歌声在岁月的长河里不息回荡,太行山的风吹拂了很久很久。

当我站在舞台上歌唱着“来了咱们的毛主席,受苦的人儿站起来”时,很难忘那个时刻眼眶湿润的感受。

阅读赵树理先生《小二黑结婚》的原著时,我发现三仙姑这个角色发髻上颤动的红绢花既是封建婚姻制度桎梏下欲望的火焰,亦是旧式女性面纱下的深刻图腾——我以绿袄银簪绣花的形象去塑造她,胭脂是她隐盖的朱砂,跳神癫狂也成为了弱势者的生存悲歌。  

舞台上解放区的天空终究湛蓝,剧场里激荡出历史与当下的双重回声。恰如老院长欧阳予倩所言,“戏剧家要与社会民众以极深的同情”——民族化是让舞台流淌出中国人的血与泪,而作为新一代的中戏人,只有苦心孤诣的斟酌,培养情绪、锻炼思想,才能够让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是中国人,说的是中国话,表现的是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国人民的感情。

93岁的乔佩娟老师拉起22岁的我的手时,黄土地的血脉在台词间和旋律里奔涌,我读懂——扎根人民的戏剧,终将在大时代的裂变中绽放出人民觉醒的光芒。

而此刻的青春之我,必要做时代的传承者,在泥土中锤炼筋骨,歌唱属于我们中国的故事,向七十五载戏剧传承致敬献礼。

歌剧系2021级歌剧表演班刘馥荔(该剧中饰演村民):

作为一名歌剧系的学生,很荣幸能够参与中央戏剧学院建院75周年院庆小二黑结婚的排演。作为一名合唱群众演员,第一次接触小二黑结婚这部民族歌剧,和以往所接触的歌剧不同,对中国歌剧的表演手法有了全新的体验。在排练中学习到了戏曲中的身段,包括在观看师哥师姐的一次次排练中也收获良多,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歌剧系2022级歌剧表演班王缘(该剧中饰演村民):

非常荣幸我可以参与到本次中央戏剧学院75周年校庆大戏——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中,从身段训练、唱段学习到排练合成,排演这个剧目对我来说是一次珍贵的成长体验!我们不仅深入学习了民族歌剧的表演精髓,更是让我们丰富了舞台经验。老戏新演,既要传承经典韵味,又要融入青春表达,这对我们是挑战更是突破。我特别感谢我的学校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家老师们的倾力相助。老师们的指导,让我们体会到“戏比天大”的分量。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份热爱,在舞台上绽放中戏人的光芒!  




上一条
没有下一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