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关注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近日,中央戏剧学院在昌平校区剧场中心镜框式舞台剧场,举办了电影《望道》展映暨主创交流座谈会。影片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摄影师侯咏,摄影指导、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副教授邵丹,编剧宋晋川一行三人参加此次活动。学院主题教育读书班成员、各系部师生代表参加交流座谈。此次交流座谈由实践教学中心和电影电视系联合承办,电影电视系主任高雄杰担任主持。
交流座谈会现场
电影《望道》导演侯咏发言
侯咏在介绍电影《望道》的创作思路时表示,这是一部讲述陈望道的人物传记片,因此人物定位非常重要。由于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所以他天然就带有了资深革命者的属性,他是中国共产主义上海地区早期发起人、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教育家。后来随着对相关资料的阅读和研究,侯咏意识到,对陈望道的定位应该首先是学者、教育家,然后才是革命者,这样在创作上才符合人物真实的质感。
作为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的副会长,侯咏分享了电影《望道》在拍摄时的幕后故事,也谈到他从摄影指导转行做导演的心得。在整部影片的影像呈现品质上,他并没有事无巨细地管理,而是给予摄影指导充分自由的创作空间,但是在呈现标准的把握上绝不放松。这个经验来源于他曾担任张艺谋导演的多部影片的摄影指导,张艺谋导演也给了他充分的信任,但是在标准的把握上,他是一个“顶着后腰”的人。
电影《望道》摄影邵丹发言
邵丹分享了电影《望道》的摄影工作体会。他谈到,根据导演的要求,他始终遵守“大光比、小反差”的原则来表现陈望道在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局中去探寻光明的效果。他认为,摄影在无形中对氛围的营造和在每个环节里所延伸和控制的内容非常多,因此一定要坚持高标准。
电影《望道》编剧宋晋川发言
宋晋川在谈到剧本创作时表示,他围绕上世纪20年代的历史背景查阅很多文献资料以及个人传记,对陈望道和李汉俊、于秀松、陈独秀、戴季陶等人的关系也做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这些人物能够描绘出电影所呈现的时代背景和氛围,就像大树的根一样,虽然看不到,但是真实存在并且有用的。谈到对陈望道的人物塑造时,他分享了对诸多带有戏剧冲突、更“好看”的情节的取舍,最终展现了他在面对强敌时的抗争、对学生的保护等更平实的内容。
现场观众提问
随后,在场的学生对电影《望道》的主创进行提问,三位主创围绕新主流电影中人物塑造、如何才能与当下的观众产生共鸣等问题进行回答。
侯咏谈到,宏大题材和命题作文的创作需要通过一个个细小个体的心理去切入,才能产生有血有肉的表演。新主流电影创作需要找到创作的“初心”,对于电影《望道》来讲,创作初心就是真心诚意地希望观众能够理解《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此外,新主流电影创作切忌将人物塑造得脸谱化,也不能让现代人和历史人物之间产生过大的距离感。作为创作者,侯咏认为,要让观众认同主人公的价值观,否则即使符合当下社会的价值观,也会失去能够流传几百、上千年的最有力量的人物和故事。
对于人物传记片中历史情节的呈现和人物塑造的比例这一问题,侯咏表示,塑造人物不是越全越好,而是要深入人物内心去写他的思想变化,去挖掘他的困境,去展现他在时代的十字路口的抉择,同时通过周围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反衬他的坚定不移,这样人物才是立体、真实的。
电影《望道》主创与学院师生代表合影
最后,侯咏还分享了他与多位毕业于中戏的演员的合作经历,并勉励表演专业的同学们要传承学院的优良传统,磨练好扎实的台词功底。对于有志于从事电影创作的同学们,他表示,在学校期间要钻研“术”和“道”,光影等视听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要为故事和人物来服务。
观众感言
教师工作部王炳佳:电影书写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让我们从故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电影也从他的故事切入,帮我们回溯建党初期,重温革命历史,感悟建党精神。峥嵘岁月可回首,革命初心要牢记。我们应以满腔的爱国情怀和工作热情投入到新时代的建设中,来致敬《望道》所展现的无数先辈们!
审计处董丽虹:《望道》这部影片以陈望道先生翻译首个《共产党宣言》及其传承为主要线索,将陈望道先生以及一代又一代革命青年坚持共产主义真理,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爱国救国、奋发图强的革命历程深刻地表现出来。影片让我深切地感受到革命先驱们血液中所流淌着的信仰与热爱,感叹今日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唯有守望初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才能为祖国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力量。
实践教学中心房草馨:在电影《望道》中,我看到在许久之前的中国,以陈望道校长为代表的一群青年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的变革。他们用青春宣言,去追望大道。望道是一个名字,亦是一种信仰。陈望道寻道也信道。他在千百种的思想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他坚信真理,宁折不屈的精神令人敬仰。影片也并不只是讲述望道的故事,更是在讲述乱世中千千万万觉醒的革命志士的故事。他们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展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士人气节,这份责任感和勇气也是当代青年应当学习的。硝烟四起的年代,大批青年学者担起救亡图存的重担,我们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内驱力和信仰支撑着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前行;太平盛世,我们也应当居安思危,继承先贤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财务处祝良:电影《望道》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年仅29岁的陈望道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这部译作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中华民族寻找前进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影片表现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追寻真理的故事和精神,《望道》代表着那个年代坚守信仰和真理的一群人,他们仿佛一把火炬,照亮了那个年代的中国。
党委巡察办公室梁明成:电影《望道》展映和师生交流会,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和艺术鉴赏活动。电影把陈望道的形象和故事搬上了大荧幕,充分体现了文艺界对党史人物和革命先烈的关注和缅怀。这部电影尊重历史,影片里面的众多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而非虚构的,是有史料依据和事实支撑的,编剧做了充分的资料整理,体现了主旋律电影的真实感、厚重感。同时这部电影的艺术表达也很吸引人,巧妙设计了很多感人的细节,例如新闻馆同仁为了掩护受伤的同志集体割伤手腕,这些都非常有新意,体现了主旋律电影的守正创新。作为学院巡察工作人员,我一定要继承陈望道先生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主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助力学院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文艺人才。
外事工作处李攀:影片以《共产党宣言》初传入中国急寻翻译者而遍寻无果,到陈望道先生接下这个艰巨而又神圣的任务开始,以仅仅20天的时间完成首个中文翻译工作,影响了一代代的革命者前赴后继忘我地投入到革命的浪潮中,让观众们深切感受到了百年前以陈望道先生为代表的无数革命先驱们为寻求救国之路而付出的热血和汗水。尽管寻求真理的路途曲折而艰辛,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是坚定而执着,最终胜利的果实是伟大的。致敬每一位革命先辈!
戏剧管理系2020级演出制作一班辛颖超:近些年,聚焦党史、国史的成熟作品越来越多,《望道》这部作品通过陈望道展现了一群先进知识分子的英雄群像;它没有堆砌一个个生与死的故事,而是用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汇聚真实鲜活的信仰;它没有用讲述的视角还原过去的故事,而是用演绎的方式让人与时空深处对话。“望道”并不只是“陈望道”其人,而是让我们从新时代去回望过去的大道,带着信仰眺望未来的大道。接过信仰的火炬,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始终牢记做一名新时代的有志青年。
戏剧管理系2020级演出制作二班郭佳睿:该片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为核心,展现其笃定恒心、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陈望道接下了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任务,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陈独秀、俞秀松、施存统、经亨颐、戴季陶、蔡慕晖等历史人物一一出场。历经时代动荡变革,故交或牺牲或离去,陈望道面临生死抉择的考验。印刷作坊里灯火昏黄,但先驱们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最终,陈望道也如愿见证了上海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历史证明,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的伟大复兴。
供稿、图片:党委宣传部、大学生记者团
摄影:宗楚童
审校:顾泽惠
责编:陈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