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央戏剧学院创排国内首部MR交互数字戏剧《仓颉造字》
时间:2025-04-07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中央戏剧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数字中国战略,在建院75周年之际,正式启动国内首部MR(融合现实)交互数字戏剧《仓颉造字》的创排工作。该剧依托融合现实(Mixed Reality)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观演体验,该剧的创排标志着学院在戏剧艺术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启动大会上,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指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仓颉造字》的创排,不仅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更拓展了戏剧的创新空间。”他号召学院各系各专业以此为契机,加速各学科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各专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他特别肯定了该剧对于“观演共创”新型戏剧样态的探索,希望以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戏剧艺术中的全新表达。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讲话


在剧目立项创作会上,该剧监制、实验剧团团长孙亮介绍了该剧的创新性与实验性对教学实验的重要意义。该剧制作人、教学实践中心主任周毅则从产学研用融合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本项目如何实现多资源协同与全链条贯通。该剧导演慕峰与主创团队围绕数字时代戏剧创作的文化理念、学术价值与科技赋能等多个维度展开阐述。


《仓颉造字》立项启动创作会现场


一部对中华文明根脉深情回望的戏剧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至今还在使用的文字体系,其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记忆。《仓颉造字》以仓颉“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的神话传说为核心线索,艺术性地重构了汉字从无到有、由象形向表意演化的艰辛历程。该剧在内容创作上将历史传说、神话意象与当代审美相融合,聚焦仓颉在造字过程中的精神觉醒,并借助MR技术打破传统戏剧的时空局限,让观众亲身体验“文字诞生”这一文明曙光乍现的历史瞬间。汉字以其强大的信息量记录着民族成长的历程,《仓颉造字》不仅是对汉字起源的艺术化呈现,更是戏剧创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回望与再创造。

一次打破舞台边界的“观演共创”新探索

本剧突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对观众视野的限制,通过虚拟内容与舞台实景的深度融合,使戏剧空间得以延展,让观众置身于真实与虚拟交织的沉浸式戏剧场景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积极探索“观演共创”的全新戏剧形态,观众借助MR融合现实设备通过眼神、手势、选择等方式与演员实时互动,共同推动剧情发展,真正实现了观众由“观看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这种创新实践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观演关系,也将为戏剧艺术的创新表达探索出全新的维度。

一场“创作即教学、舞台即实践”的跨界协作

作为中央戏剧学院重点创作剧目,《仓颉造字》整合了学院实验剧团、实践教学中心、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音乐剧系、舞剧系、表演系、数字戏剧系等多个部门的资源,形成了“创作+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跨学科协作机制。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打通了各专业之间的壁垒,也有效地培养了复合型、跨领域的新时代戏剧人才。

同时,学院本着开门办学的教育理念,项目积极引入优秀校友及高科技企业参与合作,在舞台艺术、数字编程、交互开发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跨界融合,为学院的数字戏剧教育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产学研创新样本。



《仓颉造字》的创排,不仅是中央戏剧学院在数字戏剧领域的一次开创性探索,更是一场连接远古与当下的深度文化对话。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创新,必始于对民族文明源头的深情回望,而成于对未知世界的勇敢开拓。当MR混合现实技术呈现的字符如星河般呈现在剧场穹顶,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汉字诞生的奇观,更是戏剧人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追寻并标记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脉。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