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就“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梳理和总结教学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化认识和科学探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艺术教育规律的教学实践路径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艺术教育既有共通之处,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们都强调专业知识体系构建,都以人才能够学用贯通、学以致用为目标,而后者由于艺术行业自身对专业技能和创造力的特殊要求,尤其需要将教学实践融入一线创作生产当中,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过程、熟悉经验和开启灵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情况其实很难实现。就拿戏剧教育来说,学校毕竟不是一线生产单位,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演出,尽管可衔接院团实习却往往失之于“浅”,也可以通过学校排戏体验创作演出过程又因设施条件等原因而失之于“简”。这就使得学生较难完整饱和地感受一线尤其是顶级设施条件下的创作演出过程,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近些年来,笔者所在的中央戏剧学院开展了一项卓有成效的教学探索,以歌剧系为试点开展顶级院团、顶级院校和顶级剧目的“三顶级”联合教学模式,其中的一些经验是具有开拓性和启发意义的。
2022年,中央戏剧学院与国家大剧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通过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文艺事业和高校美育工作的发展。2023年,作为双方战略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国家大剧院将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授权并将创作版权及演出服装服饰无偿提供给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排演毕业大戏使用,中戏版同名歌剧于2023年12月成功上演并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极大促进了歌剧系的学科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剧目创演能力。以此为开端,2024年,国家大剧院再次与中央戏剧学院合作,促成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2020级歌剧表演班毕业剧目、匈牙利作曲家雷哈尔的轻歌剧经典名作《使馆之夜》落地排演。因逢中匈建交75周年,匈牙利多瑙之声交响乐团也应邀作为演奏乐队与歌剧系师生完成了联合教学的排演,完成毕业答卷,呈现出国际化、高水准的演出面貌。
顶级院团丰富的舞台演出资源、成熟的表演体系以及众多成熟的艺术家,通过“三顶级”联合教学模式贯通产学研,通过具体剧目的授权及排演,使学生以“实战”的方式,直接接触歌剧行业最前沿的表演及演唱理念、舞台技术与运作模式,不仅在联合实践过程中迅速、准确地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积累了宝贵的舞台经验,也让师生领略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学术视角和艺术视野,激发了创新思维,使教学实践内容与国际国内的专业标准接轨,对于培养具有专业竞争力的青年歌剧后辈人才大有裨益。在这个联合教学模式中,顶级艺术院团的舞台实践优势、顶级专业院校的教育科研优势和经典剧目的艺术价值优势相互融合,弥补了单一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局限,形成联系的、协同的和全方位、多层次的歌剧人才培养生态链条,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
在笔者看来,强化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绝不仅仅指学校等教育职能机构发挥作用,而是应该倡导“大教育”观念,加强产学研联动和行业生态链接,既积极探索和拓宽高校与行业资源融合、协同可行的“传帮带”机制,也由此打开视野,探索艺术教育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可能性。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是新中国最早的歌剧专业系部之一,成立之初就创排、上演了多部重要的中国经典剧目,包括民族歌剧《白毛女》《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歌剧表演人才,对新中国新歌剧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些年来,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不断探索着歌剧育人的新思路与新模式,注重在扩大开放水平、拓展国际视野、挖掘国内歌剧资源方面下大力气,而“三顶级”联合教学模式就是延续这一探索思路的最新成果和经验。在强化教育支撑作用的方向指引下,突破院校和院团的“围墙”,实现全行业的教育功能链接,必将更好地实现资源汇聚、人才交流和实战演练,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推进文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