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教育报】坚持科学发展 奋力改革创新
时间:2013-01-16

        2012年08月23日

        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还是在政府、企业和各项社会事业中,涌现出来的无数杰出人才,主要还是由我国高校自己培养的。比如,神舟七号、八号、九号飞船以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都是这些年我们自己培养的,都是优秀的创新人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出的新世纪以来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中,有12位华人科学家榜上有名,他们中有11位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没有我国高等教育的贡献,就不可能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杜玉波坦言,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确实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现在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全社会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恰逢这个时代,培养创新人才就必然成为各位书记、校长的历史性使命。
        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杜玉波认为,培养创新人才要从6个方面入手找到突破的路径。一是要突出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导向,二是要完善创新人才选拔体系,三是要建立杰出人才培养的特殊机制,四是要加快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五是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力度,六是要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式。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是重点
        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下,各高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大力推动各项改革工作,成效十分显著。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认为,教师不仅给予学生专业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解决专业问题能力、提供创新方案能力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师都有双重身份,既是教授,也是国内外舞台上神采飞扬的艺术家。该校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国内外重要的艺术创作活动,使教师处在创作活跃状态,而这种状态将作用于教学。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指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未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能不能把最优秀的青年才俊吸引到高校,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力。他建议,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条件上为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如何稳定、吸引、会聚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长期困扰和制约兰州大学发展的最大难题。”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说。近年来,兰州大学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队伍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努力不仅从海外引进一批高层次优秀人才,而且吸引了一些曾经离开兰大的优秀教师重新回来。然而,周绪红也看到,师资队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以及与东部高校的相对差距可能会进一步加大等现实问题,使得师资队伍建设的压力仍将长期存在。
        最近,教育部为筹备召开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发现,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制度3个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仍然是当前高等教育各项工作中的一项关键任务。
杜玉波认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关键要落实“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抓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两个重点;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主要从分类管理、薪酬激励和退出机制等3个方面推进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2011计划”实施要开好头树好旗
        “2011计划”启动实施以来,一些省市行动迅速,已制订落实方案和实施意见。一些行业产业部门也积极响应,有的已明确了行业重大任务的投入。特别可喜的是,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主动上位,主动提出需求,主动投入资金,支持“2011计划”实施。很多高校成立了“2011计划”领导小组或其他专门机构,积极组织和推动计划实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认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大学内在逻辑的交汇互动是推动大学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途径。要准确把握、科学实施“2011计划”,实现创造知识与人才培养的双轮驱动,大学就必须守住科技的源头,做企业不能干、不敢干、不想干的事,并以此带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超前、鸟瞰、引领行业产业的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瞄准制约行业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与航空航天产业部门深度融合,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学校一共取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0余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二等奖。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表示,“2011计划”的实施,为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目前,华南理工大学通过校地合作、校所合作、校企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新模式,与西门子、三星、华为等众多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建立了336个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和22个校企高端联合实验室,有利于推动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杜玉波表示,实施好“2011计划”,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关键要把握好7个核心点:一要把握推进协同创新这个主题,二要把握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这个根本出发点,三要把握“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这个核心任务,四要把握突破体制机制瓶颈这个改革重点,五要把握培育组建这个工作前提,六要把握建立协同创新模式这个关键纽带,七要把握“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实施载体。
        杜玉波强调,“2011计划”的实施4年一周期、每年一评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建设过程,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这个计划实施下来,将不会有“2011高校”这个概念,只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实体。
近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计划实施作出重要批示:做好“2011计划”首先要统一认识,其次要严格标准,第三是明确程序,今年首批宁缺毋滥,要把争项目、争经费的风气从此次活动开始扭转过来,引导到提高水平、服务国家的大局上来。为此,下一个阶段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要开展专题研讨,加强交流引导。二要抓好典型案例,做好重点推进。三要加快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机制。
        杜玉波说,我们将按照贵仁同志的要求,做好今年的评审工作,把真正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冲击世界一流的选出来,把真正培育、真正改革的选出来,把具有典型示范和广泛影响的选出来,为“2011计划”的实施开好头、树好旗。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抓住五个关键点
        在调研和座谈中,咨询委员以及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为指导这项改革,教育部遴选27所高校进行试点,出台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两项规章,各高校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要求,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实现形式。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说,推进科学发展主要动力和抓手在改革创新。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制度创新。要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大学自身应具有更加强烈而自觉的改革意识,以及大力推进改革的胆略和智慧。在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过程中,应该把结构的调整优化、提升再造作为主攻方向,实施分类管理、评估和指导,引导大学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认为,在新的历史阶段,大学发展的约束性因素在发生改变,表现出资源约束依然严峻、体制机制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的新特点。大学要加快构建创新体系、可持续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推进学术组织模式和科研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尤其是要加强内生性机制建设,深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院系综合改革,加强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建设,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杜玉波在应询讲话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抓住五个关键点。第一,加强章程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切入点。第二,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保证。第三,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第四,加强学术组织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在需求。第五,加大力度推进试点学院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有力抓手。


        支持中西部高教发展 探索改革试点政策突破
        一些高校校长和书记提出,希望教育部能多给些政策和经费支持,多提供一些保障条件,以便在质量提升上再跑得快一些。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提出,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后,师资力量的不足、实验条件的不足、实习实训的不足,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他建议加快建立健全以质量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切实加大对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说,回顾过去5年,体会最深的是教育优先发展在高教领域得到有效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堪称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决策,高校因此获得的资源投入大幅增长,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高教发展局面,也要清醒认识肩负的使命职责,以更加深入的思考、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努力把中央对高等教育的蓝图擘画、思路要求落到实处。
        杜玉波在应询讲话中,针对咨询委员们的关心和期待,重点谈了3个方面

        ——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差距较大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提升中西部高校办学能力,不但是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缩小地区差距的现实选择,也是维护区域政治稳定和保持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央对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正在制定中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提出和整合了相关的政策措施,目前已形成初稿,初步听取了有关部委、地方和学校的意见。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把地方高校纳入工作视野和支持范围。今后新增的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多数将同“2011计划”一样,不设身份限制,直属高校、地方高校、民办高校、高职院校全部纳入进来,实行平等准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绩效拨款、动态管理的政策与项目管理新模式。
        ——探索改革试点的政策突破。目前,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已全面铺开,由高校承担的228项高等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高校领导非常希望给改革试点特殊政策支持,要求突破原有政策框架,试行新制度、新规定、新办法。对这些建议,国家教改办将按照支持改革试点的政策协调机制和政策突破程序,进行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在国家层面初步形成教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教育部各司局行政推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指导的工作格局,社会舆论广泛支持,学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这种局面前所未有。高校领导要全面理解改革试点对学校发展乃至高等教育改革全局的重大意义,增强改革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不要等待观望,更不能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避免将改革试点从责任变成“荣誉”,防止改革的“空心化”。
        ——加强经费支持与监管。近年来,高校财政性经费大幅增加,从2006年的126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902亿元。随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财政部、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合理设计、调整优化中央高校经费投入结构,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长效保障机制。主要举措:一是大幅度增加日常运转经费,二是科学合理地安排专项经费,三是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目前,在高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最近,还将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
        总结成绩,振奋人心。展望未来,激情满怀。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这次咨询会后,将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刘延东国务委员的要求,以及教育部党组的工作部署,结合高校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以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坚决维护好学校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