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4月25日电 2023年10月23日,话剧《梁祝》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剧场中心镜框式舞台剧场首次上演。大幕缓缓拉开,凄婉的琵琶乐声如泣如诉,瞬间将观众带入那个如梦似幻的东晋世界。一块白布包裹着一位舞者,她的肢体在白布的束缚下微微颤动,仿佛一只被困在茧中的蝴蝶,挣扎、渴望着自由——这便是祝英台,被封建礼教的“茧”禁锢着内心对自由与爱的向往。台下的观众屏气凝神,目光紧紧锁定在舞台上,一场跨越千年的传奇爱情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传承经典:在传统故事里挖掘时代新韵
《梁祝》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这次中央戏剧学院的创作团队没有简单地重复。编剧陈小玲教授说:“这个故事历经千年依然动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它和现代的连接点,让经典在今天焕发出新的光彩。”于是,创作团队把目光聚焦在“草亭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再相会”“化蝶”这些核心情节上。
在“草亭结拜”这场戏里,一场小雨让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草亭相遇,一问之下两人同样前往灵山书院拜师。雨过天晴,彩虹挂在天边,祝英台爽朗道:“既然我们同去灵山书院,你与我哥哥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不如我们结拜为兄弟吧。”两人对着天地,郑重地拜了下去。这一拜,不仅是同窗情的开始,更是两个灵魂相互吸引的见证。编剧在这里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年轻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志同道合的追求,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在青春岁月里结交挚友的场景。
“同窗三载”的场景被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书院的课堂里,大家讨论着彼此的志向,祝英台说:“我想读诗,一直读,毕生不倦地读”,梁山伯也说:“读书是可以成为终生事业的,我想通过读书,惩恶扬善,启智除愚”这一幕展现出学子们的远大抱负和家国情怀,伴随着音乐,这一幕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中结束。
《梁祝》力图在舞台上营造中国式诗意之美,人物台词大量地运用诗歌和典故,并安排歌队进行重复阐释,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在场观众无不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该剧关注传统与现代的连接,马文才与祝父、祝母作为社会环境的压迫力量,始终强调女子的依附地位。梁祝二人的爱情,既是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也是对人生困境的主动反抗,催发着现代人敢于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完满的勇气。
创新表达:融合多元艺术的舞台新探索
为了让《梁祝》在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创作团队大胆创新,融合了戏曲、舞蹈、话剧等多种表演形式。在“十八相送”这场戏中,梁山伯和祝英台一路同行,舞台上的两位舞者如影随形,用优美的肢体语言诠释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祝英台时而俏皮地用扇子指向路边的蝴蝶,暗示自己与梁山伯的心意;梁山伯却懵懂不解,只是憨笑着回应。舞者们的动作轻盈流畅,配合着演员的台词,将那种言而不明的涌动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为排练照。中央戏剧学院供图
“化蝶”无疑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舞台上,灯光渐暗,两位舞者开始了长达三分钟的不间断舞蹈。他们的身体时而相互缠绕,时而分开舞动,与周围变换的布景相互呼应。随着音乐的激昂,白板上的画面从竹林、梅花逐渐切换到“庄周梦蝶”的雕版面,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奇幻的氛围中。演员高梓峰讲到,梁祝故事最后的呈现是“化蝶”,所以在具体的演出中,话剧《梁祝》去掉了“坟墓”这一具象化的概念,而更多地运用舞美的转换,用蝶来展现出二人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在声音设计上,《梁祝》也别具匠心。将中国传统民乐作为主要配乐,配合剧情的推进,或哀婉缠绵,或优美流丽,或急促紧张。在实现声音能量的平衡的同时,该剧大胆突破传统的框架。在整体以民乐为基调的前提下,该剧又在“打蹴鞠”这一场中创新性地使用摇滚电子乐,音色的改变给现场观众带来听觉上的新鲜感,将观剧体验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舞台美术设计同样令人眼前一亮。整个舞台风格简约而凝练,呈现简单的几何形布局。从空间上看,四周是裸露的剧场,红框、三色小球等具有象征意味的舞美道具布置其间,以一种抽象的方式为观众留白。在多媒体的配合下,舞台上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营造出含蓄浪漫的意境,追求一种似物非物的神韵和简洁的风格。
图为新时代校园剧目展演演出合照。中央戏剧学院供图
“我们在排演这个剧目时,采取了中国诗意美学的方式,采用极简的布景,用戏曲、舞蹈以及话剧表演等多方位融合的形式,创造舞台剧新的形式。让这种创新的方法和我们的古典故事相结合,迸发出新的光彩,这是我们在表演上全新的尝试。”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梁祝》导演李珊表示,此次《梁祝》这个作品由师生共同创作,希望大家能喜欢,也希望把“真情、真感和真爱”这样真挚的愿望传达给观众。
育人实践:在舞台上传承文化火种
《梁祝》的创作过程,也是一次难得的育人实践。在创排《梁祝》的过程中,通过表、导演创作课指导学生学习戏曲身韵,从传统戏曲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为学生上好“实践课”。
音乐剧系2023级硕士研究生梁颂晴饰演祝英台,回忆起排练的日子,她感慨万千:“从排练初期开始,我们从训练戏曲的基础身段入手,从古代文学经典中找依据,慢慢学习一个中国古代文人应该如何行走坐立,如何言辞谈吐,让我们演员渐渐走近角色。”为了饰演好祝英台这个角色,梁颂晴由内至外地体验角色所处的世界。除了要结合当代思维深刻理解梁祝的精神内核,还要体现出人物身上该有的中国古代的传统礼教。
“十八相送”这段戏中梁祝二人含蓄又涌动的情感正是通过对传统戏曲元素的借鉴和运用得以更好地体现。比如将两人默默无言在山路并排走这一简单的行动,融入了戏曲台步的元素,演员通过不同的步伐细腻地展现了此情境下的内心情绪的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表演技能,更从传统戏曲中感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梁祝》还积极走向社会,为民众带来精神食粮。《梁祝》参加桂林艺术节,在桂林大剧院面向当地民众进行了演出,将丰富多元的审美表达带至桂林民众身边,为其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精神食粮,以精品奉献人民。同时,师生们也在参与社会展演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水平,为学院再塑戏剧艺术“高峰”积蓄力量,上好社会“公开课”。
中央戏剧学院的师生们用一部话剧《梁祝》,完成了一次对经典故事的创新演绎、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部剧从创作到演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师生们的心血和智慧。它在舞台上营造出的中国式诗意之美,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让人们在欣赏精彩演出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图为南锣鼓巷戏剧节合照。中央戏剧学院供图
如今,《梁祝》已经在多个舞台上留下了精彩的足迹,在2023年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的国际展演中获得了“最佳剧目奖”“最佳表演奖”和“优秀表演奖”三个奖项,充分展现了中戏人新时期文艺创作的追求与文化自信。2023年11月,《梁祝》受邀参加桂林艺术节,在桂林大剧院演出2场。12月,《梁祝》还参与了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新时代校园戏剧国际交流展演”,受到了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2024年8月,《梁祝》在“戏助乡村·长顺如意”2024年长顺县第三届乡村戏剧节开幕式上进行专场演出,这是校县同舟共济、互惠合作,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的一次生动实践。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出从导演构思、舞美设计,到灯光音响等方案,均为主创团队为本届乡村戏剧节“量身定做”,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热烈反响。
2024年9月,由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中央戏剧学院作为特别支持单位的大戏东望·2024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精彩开幕。《梁祝》中的“夜读”“化蝶”在东城上演,在写意舞台上书写浪漫的中国文化。这双飞翔了1700多年的蝴蝶,带着新时代的光芒,在多个的舞台上翩翩起舞,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双蝴蝶也成为每个参演学生永远的回忆,成为创作路上的一次印迹。
原文发表于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