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教师工作
正文
潜心创作担使命  立心铸魂树行风——中国文联 2025年文艺名家宣讲走进中戏
时间:2025-10-24

通讯员:陈予婧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一代坚守艺术理想、恪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良好风气和社会形象,抵制不良风气,弘扬正道、德艺双馨,10月10日,“潜心创作担使命  立心铸魂树行风”中国文联文艺名家宣讲活动在中央戏剧学院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剧协、中央戏剧学院承办,中国剧协理事、中国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冯俐作为主讲人回到母校,开展了一场主题为“追寻光,成为光”的精彩宣讲。艺术家用修身守正、潜心创作的从艺准则和感人事迹让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深受鼓舞和启迪。


读万卷书 通达人性本质

剧作家冯俐以个人成长与创作经历为脉络,分享了文学艺术对生命的滋养与重塑,为艺术从业者与爱好者点亮了前行的方向。她与文学的缘分,始于物质匮乏却精神丰盈的童年。小学二年级时,她便开启了长篇小说阅读之旅,《渔岛怒潮》中海边的谍战故事、《海岛女民兵》里女民兵的英勇身姿、《征途》中上海知青在北大荒的奋斗历程,都深深烙印在她的记忆里。这些作品不仅让她在文字中驰骋想象,更将“勇敢”“坚毅”“公而忘私”等抽象品质,转化为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她早早理解了人性的多面与生命的厚度。在她看来,书籍是“可靠而沉默的朋友”,无需等待、无条件陪伴,能带着读者穿越时空,结识不同灵魂。《木偶奇遇记》让她学会包容“坏孩子”内心的向善渴望,塑造了她的“文学人格”;《海的女儿》则让她初次体会“崇高”与“精神超越”,懂得灵魂的价值在于向善与奉献。

改革开放后,她如饥似渴地通读中外经典,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到陈忠实的《白鹿原》,这些阅读不仅赋予她敏锐的感受力与表达力,更让她在16岁失去父亲、提早工作的困境中,因知晓“无数人有同样困惑”而不感到孤独,学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变故。

谈及经典作品的影响,冯俐尤为认同蒋勋对《红楼梦》的解读:曹雪芹对笔下每一个人物都充满“慈悲”。这种无差别的理解与共情让她学会以悲悯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人与事。而《悲惨世界》中沙威的结局,更让她突破“非黑即白”的认知,明白有些“坏人”或许只是某种信念的坚守者,人性的复杂远非简单评判所能概括。“文学即人学”,在她眼中,文学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空气与水”,能让人在白纸黑字间照见自己、理解他人,获得面对漫长人生的内心支撑力。


扎根人民 打磨艺术精品

1986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是冯俐人生之路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她从艺之路的起点。初入校园时,她因丰富的阅读积累而自信满满,却在接触戏剧文学后意识到这才是一座宝库。这份认知让她更加珍视艺术学习的机会,也让她坚定了将艺术视为“生命之光”而非单纯职业的信念。她认为,艺术从业者的使命,不仅是创作作品,更是通过作品探索“人活着的意义”,用有情感、有温度的内容鼓舞人、激励人。

若说阅读为冯俐的创作打下思想根基,那么深入生活的经历,则为她的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从中戏毕业后,她在中国煤矿文工团工作24年,曾背着行李卷独自前往矿区,在地下800米的采煤工作面体验生活——在漆黑的矿井中,她跟着矿工走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掌子面;在矿灯房发灯时,她因一个递灯牌的细节被矿工察觉是“新人”;她能在数万人的广场上一眼认出一线工人,只因他们见不到太阳的白皙皮肤,这更是“把一生的光明与温暖和煤一起奉献”的证明。这些经历让她读懂了煤矿工人的坚韧与伟大,也让她笔下的矿工形象兼具“高大”与“血肉”,获得了矿工群体与社会的广泛认同。

多年来,冯俐始终坚持“俯下身子寻找美好”,将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融入创作。儿童剧《木又寸》以银杏树的经历为喻,呼吁人们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尊严,让孩子懂得“生命有痛感、需共情”;《猫神在故宫》则以故宫猫为切入点,探讨人与动物的陪伴、记忆与历史的重量,不仅让观众对故宫产生情感联结,更传递出“爱与尊重”的永恒主题。她坦言,创作的灵感源于生活积累,而作品的价值则在于“让读者与观众相信爱、相信生命的意义”。

如今,冯俐将创作的67部作品集结成册,每一部都凝聚着她的真诚与思考。她始终坚信,文学艺术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它能默默修复人格,让人学会与自己和解;更能让艺术从业者通过书写时代与生活,创造崭新的艺术形象,照亮同代人的生命。正如她引用泰戈尔的诗句所言:“用生命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在艺术之路上,冯俐既是文学之光的追寻者,也是温暖他人的发光者。她的经历与理念,不仅为青年艺术从业者提供了宝贵启示,更印证了唯有以文学滋养心灵,以生活锤炼作品,才能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成为照亮更多人的“精神之光”。


宣讲的最后,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将编辑出版的《攀登之路——文艺名家宣讲文稿摘编》《百部优秀剧作典藏》赠送给中戏,希望能加强文艺界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激励和引导更多文艺工作者自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我们的师生既要“潜心创作”,扎根人民生活汲取营养,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记录时代变迁;更要“立心铸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通过舞台传递真善美、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

正如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在致辞中谈到,一代代中戏人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崇德尚艺、守正创新,将“求真、创造、至美”的校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练就了舞台上的“真功夫”,更形成了思想上的“大格局”。从学院参与创作的红色经典剧目,到近年来聚焦新时代题材的舞台作品,以及前不久在“正义必胜”九三晚会上中戏学子的精彩演绎,我们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不仅是文艺工作者使命担当的具体体现,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实践。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