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瑞建交75周年,也是中央戏剧学院建院75周年。值此良机,经瑞士驻华大使馆推荐介绍,我院于4月24日下午开展“电影创作与视觉艺术对话”学术交流活动,放映瑞士电影《摆动》,并邀请到该片摄影师、剪辑师西尔万·希尔曼(Silvan Hillmann)来院交流,与电影电视系师生共同探讨瑞士电影的艺术价值与创作理念。
《摆动》斩获柏林国际电影节、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诸多国际奖项,通过19世纪末瑞士制表小镇的变革,展现了主人公约瑟芬从机械工人到社会运动参与者的觉醒历程。影片独特的影像风格——固定长镜头、静态构图与非中心化叙事——引发全场热议。观影结束后,瑞士摄影师希尔曼与我院教师张汉翀展开对谈,分享电影背后的故事。
活动现场,外事工作处处长琚萍分享了影片的国际传播经验。她提到,《摆动》通过个体叙事折射历史洪流,与当下社会的集体记忆形成对话。张汉翀从本土视角切入,探讨影片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联。他指出:“希尔曼团队对‘去中心化’的执着,与中国绘画中散点透视的美学理念不谋而合。这种跨越文化的美学共鸣,正是当代电影创作的宝贵财富。”
希尔曼在交流中表示:“我们的镜头语言确实深受中国水墨画‘留白’艺术的启发。影片中大量未被填充的画面空间,实则是刻意为之的历史隐喻—那些缺席的人物与声音,恰是权力结构的无声见证。”他提到,影片通过大量固定机位与全景捕捉人物的自然流动,既是对传统叙事美学的突破,亦是对工业化社会中个体命运的凝视。
在技术讨论环节,希尔曼与张汉翀共同解析了影片的视听语言。希尔曼透露,影片采用便携数码设备C300拍摄,通过长焦段拍摄全景与后期色彩的加工,将非专业演员的即兴表演转化为富有诗意的银幕形象。“我们像画家一样构建场景,用空气、光线与自然元素填补画面的‘呼吸感’。”张汉翀强调,“影片刻意弱化的声音设计‘压缩的空间感’,旨在强化观众的旁观视角,使其成为历史的‘观察者’。”
交流现场,当被问及“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技术限制”时,希尔曼说道:“我们团队最少只有8人,最多也没超过40人。”希尔曼坦言:“分镜脚本不是不可更改的,也需要和导演在现场共同探索—真正的创作,永远在计划与偶然之间。”
影视系学生代表提出的“影像与声音的时空张力”问题,更是将讨论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希尔曼以片中层次丰富、光线细腻的影像与钟表齿轮的咔嗒声为例,阐释影像与声音如何成为“时间的物质载体”:“我们录制了山谷里的风声、老式钟表的震颤,甚至演员呼吸的节奏—这些碎片最终拼贴成历史的回声。”
本次活动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展映,更是一场电影教育的实践课堂。中戏师生通过近距离接触国际电影的创作者,深化了对“观察式电影”、“历史重构”等概念的理解。活动尾声,全体嘉宾与师生合影留念。银幕上的钟摆定格于某一瞬间,而关于艺术与时间的思辨仍在继续。《摆动》的放映与研讨,不仅为我院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新范式,更彰显了文化交流在新时代语境下的蓬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