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案例(二)——《经典作品分析》

中央戏剧学院教务处
2024年04月26日 02:26

编者按

图片
图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务处将组织获评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课程陆续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案例。


本期带来的示范课教学案例是《经典作品分析》。


图片

课程简介

图片

课程名称:经典作品分析

课程负责人:彭涛

团队成员:王亚娜、陈小玲、孙雪晴、王羿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教学对象: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创作)专业本科三年级

总学时:108学时

课程所属院系:戏剧文学系

图片


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图片
图片

戏剧文学系的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创作)专业是我院的传统优势专业,肩负为党和国家培养新时代戏剧影视编剧人才的重任,历史悠久,成绩斐然。此专业的特殊性决定其教学必须“读”“写”相辅,而《经典作品分析》则是“读”方面的特色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较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思想性、艺术特征、编剧技巧的分析学习,以经典为范例,要求学生熟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结构类型、不同艺术风格的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从而反哺编剧创作创新能力的提升。

图片

本课程以“分析经典、以典塑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和讲授经典作品,潜移默化地完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目标:

  • 坚信仰,立德树人:通过分析经典作品中体现的爱国主义主题、人民性立场和人学观,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的政治立场。

  • 展视野,培根铸魂:借多元的经典作品培养学生更为全面的视角,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全面理解把握经典作品中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美学立场。

  • 塑人格,以美育人:以优秀剧作家创作历程为榜样,帮助学生全面建构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唯物的历史观,树立使命意识和家国情怀。

  • 融思维,提升技能:通过阅读与写作、榜样与自身的融会贯通,通过扎实学习经典作品的创作技巧,切实提升编剧技能。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图片
图片

(一)课堂教学案例分享


曹禺《雷雨》

本讲结合曹禺早年经历与《雷雨》的诞生分析曹禺经典剧作《雷雨》。通过对《雷雨》逐幕逐场次的分析,完成以下三方面的文本分析:诗意分析(残酷美学);人物分析(蘩漪、周朴园、鲁大海);结构分析(三一律、戏剧悬念、先行事件),强调《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继而使学生充分理解《雷雨》的剧作技法。

思政育人目标:结合《雷雨》创作背景以及曹禺学生时期对工人运动的关注,启发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回到历史现场;分析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矛盾,揭示封建性黑暗王国的压迫与蘩漪的抗争;分析鲁大海这一人物形象,关注革命者的成长史,结合相应演出版本删去鲁大海这一角色及其相关行动线索,探析演出利弊,引导学生体味《雷雨》现实主义风格中的人民性与时代精神。


《霓虹灯下的哨兵》

本讲分析由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沈西蒙执笔的剧本《霓虹灯下的哨兵》。结合剧本由不尽人意的“八大块”初稿发展为后来扎实九场剧的演变历程,分析链条式戏剧结构的特征;比较《霓虹灯下的哨兵》与《茶馆》的异同,分析戏剧结构在运用上的“融通性”;讨论剧本暗场戏的场面选择与具体人物关系的设置,继而使学生理解人物关系设置以及戏剧结构的重要性。

思政育人目标:通过老照片等史料引导学生回归历史现场,介绍上海解放后“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感人事迹,帮助学生体会工农红军、八路军与新四军、人民解放军同人民百年不变的鱼水深情。讲授过程中,结合我院的深厚红色血脉,关注剧史里的人与剧史里的党史,提升学生在“人、家、国”三个层面的自豪感与主人翁精神。


契诃夫《樱桃园》

本讲结合契诃夫生平及《樱桃园》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分析契诃夫的经典剧作《樱桃园》。通过教师对于《樱桃园》剧本的逐幕分析,让学生掌握对剧本进行分析的“人物心理动作分析”方法,继而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动作。

思政育人目标:通过对契诃夫经典名剧的分析,使得学生理解“樱桃园”作为人类传统文化价值的意义:“花园的形象,就是祖国的形象。而祖国的主题,也正是‘樱桃园’的内在的诗意的主题:在这个深刻的爱国主义的剧本里,从第一行起到最后一行为止,始终渗透着契诃夫对祖国强烈的温存热爱,贯穿着他对祖国的关怀”;明晰契诃夫戏剧的复调美学与现代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植爱国主义情怀。


拉辛与法国古典主义

本讲结合布瓦洛《诗的艺术》为学生分析拉辛的经典剧作《费德尔》。让学生理解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基础、逼真性、崇古的方式、“三一律”的结构法则以及道德教育功用,同时理解费德尔的人物困境以及悲剧主人公悲剧性是否彻底的问题。

思政育人目标:联系布瓦洛《诗的艺术》,探讨书中对于道德教育功能的论述,强调道德义务感与社会使命感;联系拉辛经典名剧《费德尔》中戏剧人物的塑造,提出“真善美的同一性”与新古典主义时期衡量艺术作品的基本标准——道德问题。由此,使得学生理解文艺作品中道德问题的两个层面,从文艺作品的社会功用与作家自身修养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谈话,继而提出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应当培养自身正确的文艺观。


(二)创新特色

1.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融通理念为体,以阶梯式训练为用,体用结合,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文学系提出“融通理念与阶梯式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融通理念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体现为“两域双维”的融通,即“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两个领域之间的融通,“戏剧叙事”与“现实人生”两个维度之间的融通。

2.从特定经典作品中寻找思政元素,立体开拓思政教育资源。

    (1)所选剧本兼顾艺术性与思想性。在课程教学中,选择具备精湛编剧技术,且能体现人民至上、家国情怀主题的剧本来进行分析解读,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势。

    (2)从剧作家身上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要接近经典作品,必先要了解剧作家的经历,优秀的剧本总是诞生于剧作家深邃的思想、灵活的创作思维以及熟练的编剧技术之中,而这些恰恰蕴含着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的巨大空间。

    (3)以“主旋律”案例和创作构思训练丰富思政教学资源。在分析剧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普遍性的剧作法中生发出对创作反映新时代面貌的现实题材创作的思考,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反刍,也从根本上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只有经过感性—理性—感性的辩证过程,课程思政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实。

图片

(三)主要举措

1.“融通理念”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为传统教学方法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1)作家作品研究。从剧作家的创作经历里提炼红色故事,力求与剧情内容形成“互文”,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一部经典作品。

    (2)编剧理论与技巧分析。注重“道”“术”之间的融通,重点是透过技术与理论实现对学生人学观的建构,树立人文主义精神,培根铸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3)课堂观摩与讨论。通过观摩经典作品的演出录像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在视听上更感性地把握编剧理论问题,体验作品的内容形式与思想美学意蕴之间的紧密联系。辅之以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将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确保“坚信仰、展视野、塑人格、擅融通、牢技能”的课程思政目标的高效实现。

图片


2.“目标导向”与“道艺并重”的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图片

《经典作品分析》的考核评价力求思政目标、审美能力、编剧技能三个核心目标的全面达成,侧重对学生思想政治培养、业务能力和美学素养的提升与考核。教师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政价值导向的引领,通过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的评定,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文本美学分析和思想价值分析,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探索新形式,线上线下协同教学,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探索“慕课”形式,对接学习强国平台,积极传播课程思政经验与模式,力求做到线下教学与线上普及相互融通,以本专业为核心,逐渐由本系专业教学外向辐射,最终走向社会,打造出可供复制的课程思政模式。

图片


文字、图片由孙雪晴提供

排版 | 杨珺喆

审校 | 刘于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央戏剧学院教务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